五、堅持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促進農民全面發展
(十九)多措并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繼續實施農民增收工作縣(市、區)委書記和縣(市、區)長負責制。推進三產融合助農增收,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建立契約型、股權型等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的聯結機制。實施鄉村就業創業工程助農增收,積極搭建創業園區、孵化基地、眾扶眾籌等支撐平臺,引導返鄉農民工和農業企業到鄉村建設基地、發展產業。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助農增收,多種形式盤活農村資產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到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萬元。
(二十)推進返鄉下鄉人員創業。落實《促進返鄉下鄉創業二十二條措施》,鼓勵支持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復員轉業退役軍人等返鄉下鄉領辦創辦家庭農場(林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按規定享受小微企業扶持政策。支持返鄉下鄉創業企業創建國家級和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按規定從就業創業補助資金中給予定額補助。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返鄉下鄉創業扶持基金。實施引才回鄉工程,支持設立專家服務基地,按規定開展省級返鄉下鄉創業明星、創業實體評選表揚活動,優化縣鄉發展營商環境。
(二十一)扎實做好服務農民工工作。分類實施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省級勞務品牌培訓,加強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失業登記,穩定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就業規模和收入水平。建設用好全省農民工網站平臺。推進公共就業服務向鄉鎮、行政村延伸。加強農民工線上線下用工信息服務。精準做好外出農民工的建檔工作,進一步落實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措施,在百萬人口的農業大縣統一設置農民工服務保障機構。注重在優秀農民工中培養選拔村干部。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
(二十二)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總結推廣新型職業農民制度試點經驗,加強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建設,逐步形成以農廣校為依托,農業院校、科研院所等廣泛參與的培育體系。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推行農民田間學校模式,探索菜單式學習、頂崗實訓、創業孵化等培育方式。籌辦四川職業農民學院。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遴選工作,建立完善培育對象數據庫,探索建立分級認定管理機制,2019年覆蓋所有涉農縣(市、區)。啟動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
(二十三)發展鄉村文化和社會事業。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工作,引導和鼓勵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采取約束性強的措施,對婚喪陋習、天價彩禮、孝道式微等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治理。傳承保護農耕文明和優秀鄉村文化,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培育推出“四川最美古村落”。加強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施農村文化惠民工程,舉辦農民豐收節、農民藝術節等活動。辦好四川廣播電視臺公共·鄉村頻道,切實解決農民群眾收看地方電視節目難的問題。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深入實施鄉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開展健康鄉村建設,加強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加快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醫療衛生投入經費保障機制。加強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落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對符合享受低保條件的農戶實行“應保盡保”。建立健全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同步整合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面落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轉移接續辦法。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推進“明天計劃”“童伴計劃”,落實困難兒童保障制度,完善“三留守”關愛服務體系。推進村級“1+6”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推動建立城鄉統籌的基本公共服務經費投入機制,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