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需要更多的職業經理人來滿足公司發展的需要。”廣東“十佳最美新型職業農民”、廣東粵森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創尚同時兼公司總經理,2014年成立到現在,粵森公司的牛大力聯合種植規模從不到100畝發展到2000多畝,輻射帶動發展2萬多畝,企業快速發展,業務量也激增,黃創尚也因此“忙得不可開交”,他也非常希望有更多“專才”加盟自己的團隊。正如粵森公司一樣,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產業各環節越來越需要會種養、懂技術、善經營、能管理、素質高的現代農業經營管理人才,而農業產業要提檔升級,也越來越需要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誠然,要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鄉村要振興,關鍵在于人才振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就14次提到人才。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
然而,南方日報記者通過深入調研發現,在我省,既懂農業技術,又善管理的復合型農業職業經理人緊缺,這可能是掣肘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短板之一,針對這一現象,記者同時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
“年薪30多萬元招不到合適的人”
臺風“山竹”來臨前,位于廣州市南沙區大崗鎮廟貝村的廣州東升農場有限公司里,副總經理范梅紅忙里忙外,又是開會,又是協調防風相關事宜。
范梅紅是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2005屆綠色食品加工技術專業畢業生,畢業后一直在東升農場工作,從最基層崗位做起,逐漸成長為公司董事長區景泰放心的職業經理人,“我前三五年做技術,后幾年做管理,前后從事過十幾個崗位的工作。”
盡管有范梅紅“撐場”,但在區景泰、范梅紅兩人看來,對于既懂專業技術又有管理經驗的人才,公司依然很缺,“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我們公司十個八個都還需要。”范梅紅笑著說。
“你們的發貨渠道有哪些?”“資金怎樣結算?”“利潤如何分成?”……在珠三角另一城市惠州,惠州四季綠農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伍一輝跟客戶詳細詢問著每一個細節,公司董事長張宋則一邊聽著雙方的“談判”,一邊用手機刷著“朋友圈”。
與范梅紅相似,伍一輝也是大學畢業后就來到了四季綠公司,從基層做起,做過銷售、已經工作十多年,盡管四季綠公司很注重人才的培養,其從2009年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職業經理人,但在張宋看來,四季綠公司依然需要更多像伍一輝這樣能勝任工作的職業經理人。
具有20年農化行業營銷管理經驗的行業分析師蔡智文同樣認為,現代農業職業經理人緊缺,他還以自己在江西投資的一家農藥廠招聘的案例加以說明,去年該廠想招聘一個副廠長,開的年薪是30萬—40萬元,結果招了一年一共有五個人面試,都沒有招到合適的人選,“足見這塊的人才非常緊缺,未來20年,全國農業職業經理人需求逾百萬人。”蔡智文甚至預言。
廣東省農業龍頭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顏學亮則從另外一個角度來闡述農業職業經理人緊缺的情況。他分析,目前,我省的各級農業龍頭企業的管理者大多為第一代創業者,“繼承者”和新加入的創業者不多,第一代創業者都勤勞務實,但創新不足,與現代農業發展接軌能力有限,而具有創新能力的年輕一代又沒能加入企業的管理當中,“農業龍頭企業管理者‘斷層’,這是非常不好的信號。”顏學亮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