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確保四川糧食安全
(九)優先保障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深入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強化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開展耕地質量保育,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堅決保障糧食安全。2019年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4620萬畝地塊劃定任務。集中抓好90個糧食生產重點縣建設,推廣糧油作物優質新品種,打造優質水稻、專用馬鈴薯、專用玉米、套作大豆、釀酒用高粱等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基地,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000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700億斤左右。集中連片建設200萬畝糧油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抓好46個產油大縣建設,打造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川東北雙低油菜產業帶。
(十)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為抓手,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抓緊編制《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19—2022年)》,統一規劃布局,完善項目管理、資金管理、建后管護、績效考核等制度。完善高標準農田標準體系、定額體系,實施“三網”配套、生態修復、循環利用、質量提升、環境保護五大工程,推動建設模式綠色轉型,穩步提高耕地質量和抗旱防洪除澇能力。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優先向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安排。2019年和2020年每年建成高標準農田400萬畝以上,到2020年累計建成4430萬畝。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國家農業節水行動,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達標提質。開展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40萬畝,建成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綜合示范區1000萬畝。
(十一)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實施“再造都江堰”水利大提升行動,完善“五橫六縱”引水補水生態水網,構建節約高效、承載有力的水安全體系。加快推進向家壩灌區一期工程、李家巖水庫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開工建設龍塘水庫、江家口水庫,加快都江堰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實施重點中型灌區配套改造,新增和恢復蓄引提水能力1.2億立方米。加強災后水利薄弱環節建設,構建完善水旱災害防治體系。探索建立水生態損害賠償制度、水生態補償機制、基層河(段)長表揚獎勵機制。加快修訂《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條例》,啟動《四川省節約用水管理辦法》立法工作。
(十二)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推動生物種業、智能農機、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自主創新。加快建設成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鼓勵農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農技推廣部門、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聯合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和試驗示范基地。培育農業企業創新主體,按規定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和普惠性財政獎勵等政策。健全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與改革試點示范。建立健全農業科研成果產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