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敏:“經過幾次報道以后,大家對這個產品就很感興趣,可以說是一蛋難求。”
蔣易發的海鴨蛋很快被一些象山特產店盯上。
象山特產經營店老板 紀益民:“在我們店里,這個海鴨蛋是招牌菜,和酒店的特色菜一樣。”
不僅海鴨蛋賣火了,就連那些養了多年、產蛋率已經很低的老鴨,也成了搶手貨。
蔣易發:“它的老繭特別特別厚,年份越久,它的老繭越厚。你看它的鴨腳,這個鴨腳特別粗壯,而且顏色比較深。像我們這七年老鴨,在市場上至少七百元一只。”
記者:“六年的呢 ?”
蔣易發:“六年的六百元一只。”
記者:“八年的呢?”
蔣易發:“八年的更貴,一千元一只。”
2011年,蔣易發把養殖規模擴大到兩萬只。名氣大了,規模大了,但是蔣易發還有個老問題沒有解決。2012年春天,蔣易發先后六次來到寧波,拜訪兩位深居小巷的夫婦。那么,蔣易發要干什么呢?這與他的海鴨蛋有什么關系呢?采訪時,蔣易發再一次帶我們走進了這個小巷,見到了這對神秘的夫妻。
記者:“他來這兒幾次了?”
貝倪國的妻子:“來了好幾次了,這么遠的路,最起碼五六次了。”
貝倪國夫婦是寧波市鎮海區最大的咸鴨蛋加工戶,蔣易發竟然是他們的徒弟。
記者:“你有幾個徒弟?”
貝倪國的妻子:“沒有徒弟,我們不帶徒弟的。就是他來了好幾次,我們不好意思,再說他在象山縣,跟我們沒有競爭關系 。”
為了解決鴨蛋夏天保質期的問題,蔣易發拜師學做咸鴨蛋。2012年,蔣易發雙管齊下,鮮蛋和咸鴨蛋一起銷售,這一年,他實現銷售收入五百萬元。相信靠海吃海的蔣易發,終于在海邊打下了自己的事業基礎。
——本文由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