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榮昌縣劉勇今年26歲,在五年時間內成為重慶市泥鰍產業領頭人。現在越來越多的養殖戶加入到泥鰍養殖合作社。現在,合作社每年銷售泥鰍一千五百噸,銷售額達兩千多萬元,占到了整個重慶泥鰍市場的20%。
在大棚里這樣的十平方米池塘每年可以孵化一千萬尾泥鰍魚苗。通過它,劉勇每年除了節省三百萬元買苗的錢外,還能賣兩百多萬元泥鰍種苗。到2008年,劉勇的泥鰍養殖面積已經達到105畝,年銷售泥鰍十七萬多斤。越來越多的養殖戶加入到泥鰍養殖合作社。現在,合作社每年銷售泥鰍一千五百噸,銷售額達兩千多萬元,占到了整個重慶泥鰍市場的20%。
重慶,美食之都,近幾年來,在琳瑯滿目的美食中,一道菜異軍突起,這道美食就是泥鰍。圍繞著泥鰍,已經形成了一個上億元的產業。可是,在這個產業的背后,卻隱藏著一個危機——每年都有幾個月的時間,泥鰍供應量不足,甚至會斷貨。
泥鰍批發商代楊:養殖戶沒有出來,沒有大規模出來的時候,就有這種情況,就經常出現市場缺貨的情況。
泥鰍經銷商唐彬:不能一次性給人家賣完,反正平常人家都有的吃,有的賣,人家少吃一點一次,供不應求的。
尤其是在冬天,貨源十分緊張,經銷商經常拿著錢也買不到貨。而一個年輕人就是利用這個危機賺到了錢。
記者很好奇,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這個正領著工人拉網逮泥鰍的人叫劉勇,今年26歲,是這家養殖場的主人,他就是在五年時間內成為重慶市泥鰍產業領頭人的那個年輕人。
記者:這點泥鰍大概得有多少斤?
劉勇:一千多斤一網,一網捕撈的。
記者:像這樣的泥鰍,收購價是多少?
劉勇:現在20元一斤。
記者:那這一網泥鰍就是兩萬多元?
劉勇:嗯,差不多吧。
劉勇從2006年養殖泥鰍以來,泥鰍的價格一年比一年高,可來買泥鰍的人還是絡繹不絕。記者采訪時,恰巧遇到這個從重慶市來的經銷商到劉勇養殖場買泥鰍。
記者:您今天準備買多少?
泥鰍經銷商唐彬:我準備可能四五天吧,就是一千多斤,一天能夠賣二三百斤。
記者:您把貨供到什么地方?
泥鰍經銷商唐彬:我們就在榮昌,本地就賣了,這種品質很好的。
劉勇正是在重慶市場的泥鰍供應危機中發現了商機,現在他的合作社年出產泥鰍1500噸,帶動上萬農戶致富。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劉勇的財富計劃是從自家五平方米的屋頂上開始的。那么,五年的時間,他又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呢?
這個小山村就是劉勇的老家,這里地處偏僻,村民年均收入不足萬元。這些照片是劉勇20歲時照的,也就是從那時候起,他就開始跟著搞運輸的父親在外闖蕩,月收入一萬多元,一個月比在老家一年賺得都多。可到了2006年,劉勇突然要回家創業,他的這個決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
劉勇父親劉祥光:都不支持他,他媽媽也反對。
劉勇妻子鄭能琴:有一點矛盾,因為當時創業要很多錢,那時候我們沒有多少錢。
劉榮:也有人勸他就說,你還是在城里邊,沒必要回去,是不是。
就在家人的反對聲中,劉勇又干出了一件事,因為這件事,父親半年都沒和他說話。
劉勇父親劉祥光:不理你,意思就是說,你自己去管,反正我也不管你了,當時就有了這種想法。
劉勇妻子鄭能琴:他爸也不理他,媽媽,媽媽還可以,反正就是還要叫劉勇在這方面就停了,繼續開車。
原來,劉勇要回家養泥鰍。2006年,劉勇的女兒剛出生,他想讓女兒將來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他在回老家之前就已經看好了養泥鰍這個項目。
這里是重慶市菜園壩農副產品市場,2005年10月的一天,劉勇就是在這里買泥鰍時認識了這位叫代楊的人。代楊是專門賣泥鰍的,他的一番話讓劉勇看到了一個商機。
泥鰍批發商代楊:下半年天氣涼快的時候,尤其是在10月份,那個就是在國內的野生資源泥鰍少的時候,全部靠養殖泥鰍。
劉勇:我就是看中這個點,自然界中的產量都在降低,人工的養殖跟不上,接不上。
劉勇到重慶市以及周邊的市場考察之后,信心更足了。可父親始終反對他養泥鰍。劉勇決定自己先去找養過泥鰍的人學習經驗。
從2006年5月開始,整整兩個多月的時間,劉勇每天都像這樣騎著摩托車去找養泥鰍的人。
劉勇妻子鄭能琴:就是早上很早就出門,然后有時候晚上很晚了才回來。有時候經常都是,他那時候是騎摩托車,經常都是晚上10點、11點才回來。
然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劉勇找的全都是曾經養殖泥鰍失敗的人。為什么偏去找養殖失敗的人呢?劉勇這樣做,有他自己的想法。
劉勇:失敗是因為他有原因的,或者是池塘垮塌了,池沒建好,或者水來了之后汆水跑了,用藥用多了,造成死亡。他會跟你說,他毫無保留的,因為這東西都是他經歷過的東西。如果成功的東西,你去問他,他相當保守,他都不會說,只能去看。
通過調查,劉勇發現,野生泥鰍苗存活率很低,要想做大,首先要繁育出家養的苗。
父親反對劉勇養泥鰍,主要是擔心養不成,白白投錢瞎折騰。看著自家的屋頂,劉勇突然想到了一個既能說服父親,又可以啟動自己的財富計劃的辦法。
劉勇父親劉祥光:當時農村的老百姓,一分錢都很緊張,掙錢不容易。他說,那我做在樓上那個樓頂上。我就說,反正那個樓頂是空起來的,沒有什么利用價值,反正空就空去吧,那你就示范吧。
劉勇:以前我住就住隔壁,當時考慮到經常可以觀察之類的,我就把孵化池建在我們的豬圈上面,不是有個樓頂空余了嘛。我們建了兩個池子,一個長的,一個短的,孵化不同的泥鰍。
這是劉勇家的屋頂,這個池子是泥鰍孵化池,專門用來孵化種苗。連劉勇自己也沒想到,這個五平方米大的屋頂,日后會給他帶來千萬財富。除了屋頂,他又把家里閑置的一個一畝大小的水塘重新整修,建成了這個泥鰍養殖池。
此時的劉勇很興奮,因為自己醞釀已久的財富計劃終于可以開始了。可接下來發生的意外,卻差點讓他干不下去。
2006年7月的一天,劉勇剛從屋頂的孵化室提著兩桶泥鰍苗走出來,腳下一滑,摔了下去。
劉勇父親劉祥光:他從四米梯摔到下面這一梯,就是摔下來,打倒了一桶,手上還提著一桶,而且腳趾骨被劃到一公分那么大一塊皮,他都沒提起他腳痛了,他說,我的魚苗打倒了,在那里氣啊,氣得都爬不起來了。
讓父親沒想到的是,在摔倒的第二天,劉勇就跑到池塘查看自己的魚苗。
劉勇:要把它做到最好,要把它要做出來,做出成績給大人看,不能讓人小看了。如果你連這個事情,矛盾鬧得這么僵的情況下,你都沒做好,那你以后做事情,肯定他不會同意的。
到2006年10月,劉勇養殖的第一批泥鰍快要長成了,可意外卻發生了。一天,劉勇突然發現,養殖塘里有許多受傷的泥鰍。泥鰍好好的,怎么會受傷呢?
幾天后,劉勇發現了傷害泥鰍的兇手。但是,他跟村里的其他養殖戶一樣,面對這個兇手束手無策。
養殖戶羅小平:趕不掉。你在那邊一趕,它就跑到那邊去,你從那邊,它又跑過來。對于我們這個,魚苗多了,它有吃的,它就從你追過去,它就跑過來了。
養殖戶彭友:就是來了驚嚇一下就可以了,把它嚇走就可以了。
養殖戶郁文志:每天都在這里看守,就是這樣。
原來,當地棲居著兩千多只白鷺,劉勇池塘里受傷的泥鰍就都是這些白鷺叨的。
劉勇:小的它吃,大的吃不下了,它全部給吐了,要么就放在水里面,全部感染死了,它只吃小的。
劉勇試過用石子嚇唬、扎稻草人等很多辦法,可無一例外,人一走,白鷺就回來。
白鷺甚至開始像這樣肆無忌憚地爭奪地盤。
劉勇:嚇了之后的話,基本沒用,你走幾步,它走幾步,你往回走,它也往回走。
黃嘴白鷺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不能傷害,很多養殖戶只能任由它們吃自己的魚苗。
養殖戶彭友:吃一點也無所謂,畢竟它是保護動物,不能把它殺死這些之類的。
劉勇只有這么一畝地,他實在經不起白鷺這么吃。他該怎么辦呢?后來他想到一個看似簡單卻很巧妙的辦法,就是這個辦法讓他徹底解決了白鷺傷害泥鰍的難題。
劉勇:它挺響的,但是響了以后,它會在30分鐘之內它不會來,但是如果你不可能在30分鐘之內又來嚇它,挺費神的。蚊香燃得比較慢,一般一盤蚊香都是燃8個小時到6個小時,然后我每隔大概就是幾厘米左右捆一個,把它給捆住。它會自己掉下去從空中,它專門有個鐵絲抬著的,它也不會熄,燃到這里爆一個,隔十幾二十分鐘它到這里又爆一個。
這個辦法實施以后,白鷺再也不敢來劉勇的池塘偷吃泥鰍了。
到2006年底,劉勇養殖的一千兩百多斤泥鰍終于可以捕撈上市了。而此時,泥鰍的市場價格也正像劉勇預料的那樣,從8元錢一斤一下漲到了20元一斤。他盤算著自己第一批養殖的泥鰍就能賺兩萬多元錢,劉勇有了擴大規模的想法。
可當劉勇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親的時候,父親根本就不理他。
劉勇父親劉祥光:擴大規模?你上面不是養了幾畝地,我想也沒有看到效益。這時候農村,我們農村人掙錢就不容易,我說你沒看見效益,我怎么支持你?
如何才能讓父親支持自己呢?劉勇心生一計。
劉勇:當時我想的就是提前賣,當時價格比較高,要11月半左右,那個時候價格已經開始漸漸地變冷了,我看到有20元一斤,我就開始在拉網,然后叫我爸親自地去挑,去賣,收錢。
那天賣泥鰍的場景,劉勇的父親至今記憶猶新。
劉祥光:一桶有一百二三十,挑了七桶,里面的魚,就是在那塊田,不到一畝地,挑了七挑。泥鰍用那個網刮,還是個新鮮事物,當地都不相信,所以集體來看。哇!這么多泥鰍!這個行業可以,我就同意,就是大量地擴張規模。
父親不光拿出錢擴大泥鰍養殖規模,還提出跟劉勇一起干。可這個時候,劉勇卻沒有急于擴大規模,而是先把舊池子重新修整。
這就是劉勇重新修整的池子,里面不僅隱藏著劉勇的財富秘密,也包含一段他最惱火的經歷。
劉勇妻子鄭能琴:有時候我回娘家都沒有錢。我回娘家,我爸爸媽媽還要資助我一點。
劉勇:全家人所有積蓄不足一百元的時候,那個時候每天的壓力都睡不著,都在想怎么怎么找錢啊之類的。
原來,2007年,國內房地產市場升溫,建筑材料價格迅速上漲。劉勇本打算花十五萬元重修的一個七畝的池塘,結果多花了三十多萬元,這讓劉勇陷入了困境。
這個時候,女兒又突然病了,劉勇連給女兒看病的錢都拿不出來。
劉勇妻子鄭能琴:我就打電話給劉勇,我說小孩感冒了,在小醫院就不能看好,要到大醫院去。然后他說,我現在沒錢,你就先在爸媽那里借來先墊著。
劉勇:她挺反對的。她說,我嫁給你之后,你叫我去你媽家里,面子啊,挺丟面子。
鄭能琴:本來我們也不至于那么落魄,她爸爸搞這個養殖技術,害得我們小孩生病了都沒錢看。
連給孩子看病的錢都要妻子去娘家拿,劉勇為什么非要花高價修這個池塘,這又是一個什么樣的池塘呢?
為了解真相,記者跟隨劉勇來到了這個池塘。
池塘水深在兩米左右。這是普通的泥鰍養殖池。
記者:水位有多深?
劉勇:水位大概就是五十公分。這是一般情況下。飼養的情況下就是五十公分。
記者不禁好奇,既然常規養泥鰍的池塘水深五十厘米左右,劉勇修建的這個泥鰍養殖池為什么兩米左右深呢?
劉勇:冬天如果要賣的話,必須得做個網箱,兩米左右的水深的情況下來暫養才行。
劉勇建這個水深兩米的池塘,不僅是為了在冬天養泥鰍,這里面還隱藏著另外一個原因。
這個跟劉勇走在一起的人叫晏太君,他是成都市最大的泥鰍批發商之一。2007年5月,通過朋友介紹,劉勇認識了他。可當劉勇提出跟晏太君合作時,對方卻沒有太大興趣。
劉勇:他說,你能產多少量?當時我就說,大概就是幾千斤左右。
泥鰍經銷商晏太君:量太小了。你像在成都那邊,有的時候批發,一天好的時候有一千多公斤吧。
劉勇:他說,太少了,我過來拉一次要好幾噸。
泥鰍經銷商晏太君:他貨肯定是供應不上的,當時來說。
當時劉勇一年只能產八千多斤泥鰍,并不具備跟晏太君簽訂單的能力。可是,當晏太君看到劉勇的養殖池以后,不僅改變了原來的想法,還主動提出給劉勇先付訂金。
劉勇:他就說,那你就干脆多養些,銷路就包在我身上,如果你再不相信,我就給你訂金,簽合同。他說,如果你覺得是個形式的問題,我再給你點錢。
劉勇的這個水深兩米的池塘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讓晏太君的態度180度大轉彎呢?這跟泥鰍的貨源供應有著直接關系。
每年10月,野生泥鰍賣完以后,泥鰍的價格翻兩倍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對于批發商來說,能在冬天給他們供貨的就是最好的合作伙伴。
除了深水池以外,這個大棚里還隱藏著劉勇另一個跟屋頂有關的財富秘密。
記者:這個大棚有多大?
劉勇:有六百個平方,每年能給我創造大概四五百萬元的利潤。
這座大棚到底是干什么的,為什么會有這么大效益?
這些工人正在分泥鰍,要分出雌泥鰍和雄泥鰍,然后再送入大棚。
養殖場員工彭文海:這就是那個雄的,雄泥鰍。我們在選,一會兒就催產。
畫面中鰭細長的就是雄泥鰍;而體型較大,鰭稍短的是雌泥鰍。
這就是被分好的雌泥鰍和雄泥鰍。分好后,下一步就是開始給泥鰍催產。
記者:這個是一個必需的工序嗎?
劉勇:對,對。給泥鰍打催產激素,泥鰍明天它就好產卵。現在打的是公的,現在公的泥鰍比較小。
當初劉勇從屋頂成功孵化育苗后,用同樣的辦法建了這座大棚,作為孵化基地,自己育苗,節省買苗的錢。
大棚里這樣的十平方米池塘每年可以孵化一千萬尾泥鰍魚苗。通過它,劉勇每年除了節省三百萬元買苗的錢外,還能賣兩百多萬元泥鰍種苗。
到2008年,劉勇的泥鰍養殖面積已經達到105畝,年銷售泥鰍十七萬多斤。可是,市場火爆程度遠遠超出了劉勇的預期。
劉勇:就迫切想擴大規模之類,想把市場給占領。自己怎么做也達不到市場的需求,就成立專業合作社,讓大家一起來養,一起來給市場供貨。
2008年底,劉勇牽頭成立了泥鰍養殖專業合作社,想為養殖戶免費提供養殖技術,統一供種,統一銷售,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可是,沒想到,當他把這個想法說出來的時候,卻遭到了鄉親們的質疑。
養殖戶彭友:害怕,害怕沒經驗,或者是怎么樣的。
養殖戶盛秋云:開始看他就是好像那個剛剛讀書出來的,我都不知道他都已經結婚了。
當時,24歲的劉勇很清楚,因為自己年齡小,鄉親們不放心。面對質疑,劉勇想到了父親。
劉勇:叫我爸去說服,因為我比較年輕,因為我爸說服力比較強,因為我爸做生意啊,做其它東西都挺誠懇的。
劉勇父親出面后,效果立竿見影,村里有51人加入了合作社。劉勇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社員的泥鰍養殖中。到2009年底,以前抱著試試看想法參加的村民都開始佩服劉勇了。
養殖戶鄭光富:是很小,但是他畢竟有文化,我們肯定沒有文化,他歲數小,但他有經驗。
養殖戶彭友:魚生病了,然后打電話,我還以為他要很久過來,結果一打沒有多久就過來了。
養殖戶盛秋云:像我現在遇到什么事情,給他打電話,他都能夠隨時給你解決。
劉勇用自己的真誠打動了大家,越來越多的養殖戶加入到合作社。現在,合作社每年銷售泥鰍一千五百噸,銷售額達兩千多萬元,占到了整個重慶泥鰍市場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