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實施“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設行動
(二十三)加強鄉村規劃編制工作。2021年基本完成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加快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積極有序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規劃編制。對暫時沒有編制村規劃的村,嚴格按照縣鄉國土空間規劃中確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設管理要求進行建設。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完善審批和管理制度,依法嚴肅查處違規亂建行為。加強對鄉村風貌的管控和引導,系統保護自然風光、田園景觀和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及歷史文化資源。
(二十四)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提質擴面。有序推進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建設,實施撤并建制村暢通工程和鄉村振興產業路旅游路工程。全面實施“路長制”。強化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監管。實施鄉村運輸“金通工程”和平安渡運工程。加強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管理,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有條件的地方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到2025年全省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88%以上。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鄉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持續推動天然氣供氣設施向農村延伸。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推動農村光纖寬帶和4G網絡深度覆蓋、5G網絡向農村延伸。推動“智慧廣電”網絡鄉村全覆蓋。
(二十五)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繼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縣和農村“廁所革命”重點縣項目,分類有序新(改)建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置體系,到2025年力爭實現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集設施全覆蓋、村民小組專職保潔員全覆蓋。深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強鄉政府駐地和被撤并鄉政府駐地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力度。持續開展水美新村建設。推進村莊清潔行動常態化。加大農村危舊房屋排查和改造力度,按時完成改造任務。加大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政策支持力度。逐步推行農村住房建設全過程管理,推進“數字農房”建設,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和鄉村宜居水平。
(二十六)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統籌實施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長江上游重點生態區生態保護和修復等國家重大生態工程,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加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國土綠化行動,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加強水土流失治理。推進森林草原防滅火專項整治。全面推行林長制。深化河湖長制,推進農村河湖“清四亂”工作常態化規范化。全面實施節水行動。深入推進畜禽糞污、秸稈和廢舊農膜等資源化利用。加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漁政執法監督,落實長江十年禁漁。
(二十七)提升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健全縣域內教師交流輪崗機制,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向農村學校流動,職務(職稱)評聘向鄉村教師傾斜。推進城鄉教育聯合體和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對在農村基層工作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在職稱晉升等方面按規定給予適當政策傾斜。新進入村衛生室從事預防、保健和醫療服務的人員,應具備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實施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補短板工程。完善氣象防災減災綜合服務。推動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向鄉村延伸。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合理提高政府補助標準。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發展農村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提升敬老院照護服務能力,完善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及困境兒童的關愛服務。支持建設鄉鎮社會工作服務站點。加強農村殯葬基礎設施建設。
(二十八)加強和創新鄉村社會治理。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增強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有序開展鄉鎮、村集中換屆,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村“兩委”成員特別是黨組織書記。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做好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動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發展質量、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將減輕鄉鎮黨委、政府和村級組織不合理負擔作為省委為基層減負督查重點內容。統籌推進鄉村綜治中心、基層派出所、司法所、基層法庭建設。常態化推進農村地區掃黑除惡,深化“六無”平安村建設。深入開展農村安全專項整治。
(二十九)提升新時代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在鄉村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實施鄉鎮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工程,接續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百千萬”工程。積極探索構建文化傳承體系,促進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展農村生產生活遺產和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