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促進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的有關要求,現提出以下十條措施。
一、認真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生豬發展建設任務
根據成都市城市發展空間布局和產業功能定位,9個區(市)縣承擔地產生豬最低保有量任務(詳見附件),確保全市地產生豬年出欄400萬頭以上。市財政對承擔地產生豬最低保有量任務的區(市)縣按照每年每頭10元的標準給予獎勵,用于生豬生產發展。〔責任單位:相關區(市)縣政府,市政府督查室、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
二、推動生豬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堅持大龍頭帶大加工、大加工帶大產業、大產業創大品牌產業發展思路,加大內培外引龍頭企業力度,鼓勵龍頭企業通過新建、兼并、收購、重組等方式,整合養殖、屠宰加工、物流營銷等資源,進一步完善冷鏈配送體系,加快實現“規模養殖、標準生產、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冷鮮上市、品牌經營”生豬產業新格局。落實省委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戰略部署,探索跨市州建立生豬“菜籃子”基地機制,提升就近保供能力。〔責任單位:相關區(市)縣政府,市農業農村局、市投促局、市商務局、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成都益民集團〕
三、著力加強現代良繁體系建設
重點支持國家、省級生豬核心育種場建設,支持企業開展種豬選育,提升種豬自主選育能力,對通過國家、省級畜禽核心育種場認定的育種企業,由市級財政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一次性獎勵。鼓勵種豬場、規模養殖場引進優良種豬,對種豬企業經批準從國外引進純外血原種豬的,由市級財政給予4000元/頭一次性補貼;從國內引進祖代(純種)種豬,由市財政給予1000元/頭一次性補貼。加大地方品種保護力度,對成華豬、雅南豬等地方品種資源場,每年給予30萬元保種補貼;支持建設種群備份場,每個場給予50萬元一次性補貼。〔責任單位:相關區(市)縣政府, 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
四、加快推進生豬產業綠色發展
積極支持企業自建規模養殖場或采取“大型企業+現代化育肥場”的模式,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積極支持現有規模養殖場提檔升級,改造提升一批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鼓勵支持龍頭企業在市外發展一批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力爭用2-3年時間,全市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達到80%以上。大力推進屠宰企業標準化建設,支持創建國家級、省級標準化屠宰廠。以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利用配套設施建設、區域性集中處理中心建設、第三方處理利用能力建設、種植基地糞肥利用設施建設等為重點,全面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到2021年,承擔地產生豬最低保有量任務的區(市)縣全面完成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工作,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5%以上。鼓勵和引導生豬規模養殖場,特別是大型養殖企業在加強生物安全防范的前提下適時增養補欄。〔責任單位:相關區(市)縣政府,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農林科學院〕
五、全面提升生物安全水平
督促生豬養殖、屠宰加工等企業提升生物安全水平。強化生物安全隔離帶建設,相關區(市)縣政府要加強核心育種場、地方品種保種場(備份場)、種豬場及年出欄50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周邊生物安全隔離帶建設,對周邊3公里范圍內的生豬小散養殖場(戶)進行規范管理。鼓勵規模養殖場實施自繁自養和龍頭企業分段飼養全進全出發展模式;支持大型生豬規模養殖場建設消洗中心(站)。〔責任單位:相關區(市)縣政府,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農林科學院〕
六、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工作
落實區(市)縣政府動物防疫屬地管理責任和有關部門監管責任。加強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建設,落實畜牧獸醫工作津貼補助政策,保障動物防疫工作經費和專項業務經費,做好基礎免疫、監測預警、調運監管、規范生豬產品經營與儲運、嚴禁泔水喂豬等防控工作。進一步強化應急處置,堅決按照“早、快、嚴、小”的原則處置疫情;落實駐場官方獸醫制度和屠宰場非洲豬瘟自檢制度,督促生豬養殖、屠宰、無害化處置、加工、凍儲等單位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和無害化處理設施和制度建設,落實動物防疫主體責任。加強基層防疫體系建設,探索創新動物防疫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責任單位:相關區(市)縣政府,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市城管委、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林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