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四川省主要的生豬生產地,成都9月16日出臺了《成都市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十條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明確——
●認真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生豬發展建設任務
●推動生豬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著力加強現代良繁體系建設
●加快推進生豬產業綠色發展
●全面提升生物安全水平
●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工作
●全力保障生豬產業發展用地
●強化生豬產業金融支持
●完善豬肉市場供應保障機制
●嚴格落實責任加強組織保障
除上述十條措施,《措施》還明確了成都市地產生豬最低保有量任務:總計不低于400萬頭。
今后,市民的消費將如何保障?
成都市的生豬產業如何提檔升級?
相關職能部門專家對一些熱點問題進行了解讀。
重點一: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標準化規模養殖達80%以上
問:我們看到“十條措施”重點在于穩定生豬生產,那么此輪生豬生產發展與以往有什么不同?
答:此次的措施是站在立足當前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著眼未來重塑生豬產業發展格局推動生豬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角度,結合本市實際制定的。文件草擬后,還組織省畜科院、四川農業大學等機構的相關專家進行了論證和風險評估。
按照國務院和四川省穩定生豬生產的決策部署,下一步我市重點將推動生豬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加強現代良繁體系建設、推進生豬產業綠色生態發展和提升生物安全水平、加強動物疫病防控。根據城市發展空間布局和產業功能定位,將全市地產生豬年出欄400萬頭“菜籃子”生豬發展建設任務分解到簡陽、邛崍、崇州等9個區(市)縣分別完成,爭取2-3年時間,使全市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達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