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二:重磅補貼 解決“不敢養、不想養、如何養”問題
問:如何以最快的速度重振市場信心,恢復生豬生產?
答:盡快恢復生豬生產,首先是要緩解養殖企業、中小養殖戶目前面臨的“不敢養、不想養、如何養”的燃眉之急。此次的十條措施重點圍繞這三大難點,為盡快穩定全市生豬生產注入一針“強心劑”。
針對“不敢養”的問題:將全面提升生物安全水平,加強核心育種場、地方品種保種場(備份場)、種豬場及年出欄50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周邊生物安全隔離帶建設。鼓勵規模養殖場實施自繁自養和龍頭企業分段飼養全進全出發展模式,支持大型生豬規模養殖場建設消洗中心(站);同時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工作,繼續做好基礎免疫、監測預警、調運監管、規范生豬產品經營與儲運、嚴禁泔水喂豬等防控工作。進一步強化應急處置,堅決按照“早、快、嚴、小”的原則處置疫情。督促生豬養殖、屠宰、無害化處置、加工、凍儲等單位加強動物疫病防控設施和制度建設,落實動物防疫主體責任。
針對“不想養”的問題:成都市首先將充分調動區(市)縣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市財政對承擔生豬發展任務的區(市)縣政府按照每年每頭10元的標準給予獎勵,緩解各地的財政壓力;并著力加強現代良繁體系建設,對通過國家、省級畜禽核心育種場認定的育種企業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種豬企業經批準從國外引進純外血原種豬的,由市級財政給予4000元/頭一次性補貼;從國內引進祖代(純種)種豬,由市財政給予1000元/頭一次性補貼。對成華豬、雅南豬等地方品種資源場,每年給予30萬元保種補貼;對建設種群備份場的給予每個場50萬元一次性補貼;全力保障生豬產業發展用地,我市將飼料、養殖、屠宰、加工、物流、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糞污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等生豬產業用地納入當地國土空間規劃,對因產業結構及規劃調整需關停的養殖場,做到“占一補一”;支持設備陳舊落后不達標的養殖區規模養殖場在原址進行升級改造或重建;同時強化生豬產業金融支持著力構建生豬產業金融鏈,鼓勵企業創新融資方式,多渠道籌措發展資金。對種豬場和規模豬場給予貸款貼息支持,貸款貼息比例為銀行當期基準利率的50%,每個貸款項目貼息最高可達200萬元。
針對“如何養”的問題:堅持大龍頭帶大加工、大加工帶大產業、大產業創大品牌產業發展思路,我市將推動生豬全產業鏈融合發展鼓勵龍頭企業通過新建、兼并、收購、重組等方式,整合養殖、屠宰加工、物流營銷等資源,加快實現“規模養殖、標準生產、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冷鮮上市、品牌經營”生豬產業新格局。
同時,大力提升規模化養殖水平。積極支持企業自建規模養殖場或采取“大型企業+現代化育肥場”的模式,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積極支持現有規模養殖場提檔升級,改造提升一批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鼓勵支持企業在市外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力爭用2-3年時間,全市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達到80%以上。大力推進屠宰企業標準化建設,支持創建國家級、省級標準化屠宰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