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強化農業供給物質支撐,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十七)加強農業物質裝備建設。加快先進適用農機具研發推廣,強化農機關鍵零部件和重點產品研發,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畜牧水產養殖、病蟲防治等機械設備,研發、篩選、集成、推廣一批成熟適用的農產品加工技術、工藝和關鍵裝備。以水稻、小麥、油菜、馬鈴薯為重點,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試點示范,建設一批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以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大力推進農田水利設施、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儲運、農機裝備等基礎設施信息化改造,推進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工作。完善農業遙感監測應用體系、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體系和畜禽屠宰監測統計抽樣調查系統等大數據工程,加快建立全省統一的信息平臺。開展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改革試點,擴大農機補貼品種范圍。落實支持農機化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鼓勵新型經營主體購置大中型農機具。
(十八)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實施特殊保護。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監管考核、統一上圖入庫。整合新增糧食產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節水灌溉等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綠色轉型,建成高標準農田387萬畝。按照“誰使用、誰管護,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加強高標準農田后期管護。大力實施土地整治,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嚴格執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允許通過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為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的指標在省域內調劑,按規定或合同約定取得指標調劑收益。
(十九)大力推進水利建設。圍繞“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核心目標,加快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0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面40萬畝。推進武引二期灌區等72個大中型工程建設,爭取開工建設向家壩灌區一期、大橋灌區二期2處大型水利工程。加快實施都江堰、升鐘等5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推進16個中型灌區配套改造項目。加快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發展低壓管道輸水、噴灌、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全面推進第二批40個節水型社會重點縣建設。加快推進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煙區水源援建工程建設等。健全水利工程運行管護機制。
(二十)加強農村公路建設。把通鄉通村公路建設作為農村公路建設重點,加快通鄉油路、通村硬化路工程建設,建成通鄉油路和通村硬化路1.1萬公里,實現所有鄉鎮通油路,新增通硬化路建制村2000個以上。繼續實施縣鄉道改善提升工程、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和村道窄路面加寬工程,改造提升縣鄉道和村道完善工程6000公里,啟動一批資源路、旅游路、產業路建設,暢通農村交通“毛細血管”。推進農村渡改橋工程。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逐步將公路安保工程向村道公路延伸。推動落實農村客運車輛補貼政策。推進“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和示范路創建。加快制定四川省農村公路條例。
(二十一)加快推進生態建設。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根據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基調,加快實施森林、濕地、生物多樣性修復“三大行動”。深入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啟動實施長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態治理工程,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全面推進長江廊道造林、荒漠生態治理、國家儲備林、森林城市、綠色家園、多彩通道建設,完成營造林100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0.8個百分點。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二期、退牧還草、草原防災減災等工程和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政策。加快新一輪退耕還林還牧還草工程實施進度。上一輪退耕還林補助政策期滿后,將符合條件的退耕還生態林納入地方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推進農田林網、“四旁”、山體、水系造林綠化。積極創建森林城市、森林縣區、森林鄉鎮、森林村寨和綠化模范單位,推動森林城市群建設。規范改造低產低效林,有序改造退化防護林,大力培育混交林、復層林,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和生態系統功能。積極建設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推進濕地生態補償試點,啟動森林草原濕地生態屏障重點縣建設。推進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建設項目,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0平方公里。加快推進生態省建設和生態環保領域立法。
(二十二)著力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推動天然氣向農村覆蓋,因地制宜發展規模化沼氣和集中供氣。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解決5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問題。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完成22個縣級應急廣播平臺、1933個行政村廣播“村村響”、140萬戶農村電視“戶戶通”建設。推進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民生工程,加強鄉鎮固定放映點標準化建設。推動“寬帶中國”戰略在農村深入實施。
(二十三)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全面落實“三免一補”政策。繼續實施“9+3”免費職業教育、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等專項計劃及119個縣(市、區)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改善提升大小涼山彝區“一村一幼”辦學條件,逐步將覆蓋范圍擴大到民族地區。加強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農村教師周轉房建設。提高職業教育辦學水平,辦好職業學校涉農專業,推動職業教育省際協作。引導城鄉居民積極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完善大病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提升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縣創建,開展“暢享院壩”農民群眾文化惠民演出活動,建設貧困村文化室3700個,補充更新4.6萬個農家書屋。加強對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殘疾人的關愛力度,開展農村婦女“兩癌”免費檢查。大力提升農村氣象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