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優化產品結構,培育“川字號”特色農產品品牌
(一)有效提供安全農產品。圍繞“米袋子”和“菜籃子”農產品安全供給,大力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標準化示范場、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整建制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設一批農業、林業、畜牧(水產)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和安全食品生產基地,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有機農產品認證示范區。加快制定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生產規范和標準,推動實施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開展標準評價試點工作,建立和完善涵蓋農業生產、農業管理和農業服務的標準體系。
(二)大力發展優質專用農產品。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在優質專用上著力,重點發展國標二級以上優質稻和加工專用馬鈴薯、釀酒專用糧、飼草飼料、加工蔬菜、森林食品等專用農產品。以省內口糧基本自給為導向,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9000萬畝,在90個糧食生產重點縣集中連片建設一批糧食生產功能區,打造500個糧油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區。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繼續實施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工程、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和“川米優化”工程,加快川南、川東北地區高粱等釀酒專用糧發展。積極推動糧改飼,以養定種發展青貯玉米300萬畝以上。鞏固提升川豬產業,優化品種品質,推進川中地區控量提質,山區和“三州”地區加快發展,其他地區穩量提質,確保生豬出欄量穩定在7000萬頭左右。加快發展優質經濟林、木竹工業原料林、木本油料林等特色林產業,建成“萬畝林億元錢”示范面積70萬畝。繼續實施農畜育種攻關計劃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體系,大力推廣水稻、小麥、高粱、玉米、畜禽等優質專用品種,推進馬鈴薯品種更新換代。
(三)積極發展特色個性農產品。立足生態環境、氣候特點和區域經濟發展定位,積極發展川菜、川果、川茶、川藥等“川字號”特色個性農產品。成都平原重點發展都市現代農業,著力發展蔬菜、水果、茶葉、花卉苗木等產業,打造城市居民休閑旅游和民宿度假區。川南地區著力建設農產品優質原料基地,重點發展名優茶葉、特色水果、蔬菜、竹筍、草食牲畜等產業。川東北地區重點發展綠色生態農產品,做強綠色經濟作物、富硒茶葉、林下種養、中藥材、草食牲畜等產業。攀西地區重點發展亞熱帶特色農業和立體農業,積極發展特色水果、早春蔬菜、優質煙葉等產業,提供錯季特色農產品。川西北地區重點發展高原生態旅游業和特色農牧業,大力發展牦牛、藏羊、乳制品等綠色生態有機農產品。實施園藝產品提質增效工程,發展“一村一品”專業村鎮。大力發展草食牲畜和水產健康養殖,推動畜牧業非豬產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實施“區域公用品牌+企業自主品牌”發展戰略,支持重要產品品牌、重點企業品牌做大做強,擴大“天府龍芽”“四川泡菜”“圣潔甘孜”“凈土阿壩”“大涼山”等優勢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
(四)探索開發功能農產品。加強現代生物和營養強化技術研究,大力支持培育生產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農產品。鼓勵農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建立產業聯盟,研究區域性優勢品種及生產規范,促進功能農產品創新鏈與產業鏈互動發展。按照藥食同源理念,著力培育優質富硒茶、富硒大米等產品,開發食用菌、薯類、檸檬、苦蕎、核桃、油橄欖等功能農產品,逐步實現普通農產品功能化,功能農產品常態化。加快制定功能農產品地方標準及認證制度。研究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發展功能農產品的政策,鼓勵建設功能農產品示范園區和生產基地。
(五)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貫徹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落實黨委和政府的領導責任、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和企業的主體責任,確保不發生重大食品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深入開展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省級食品安全示范縣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市縣創建。落實動物疫病防控政策,提升屠宰監管能力,強化人畜共患病防治。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企業誠信制度,推行“紅黑名單”制度,加強農產品“互聯網+”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全鏈條信息化監管。加大食品安全執法檢查力度,開展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和農村食品安全綜合治理,嚴懲各類違法犯罪,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六)強化水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實施最嚴格水資源、水環境監管制度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劃定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加快推進江河湖庫關鍵生態節點、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建設。加強小流域和湖庫生態環境保護,加快污染嚴重江河湖泊水環境治理。積極推進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二期項目。開展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禁止在保護區內設置排污口。全面開展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建設,在全面消除劣V類水質的基礎上,其余不達標水源水質逐步達到Ⅲ類水質標準。健全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理機制。
(七)實施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加快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建立土壤環境基礎數據庫。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推進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與治理修復。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逐步擴大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種植結構調整試點。啟動受污染區域土地修復,加強工礦廢棄地和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復墾利用。探索建立將城鄉土地增減掛鉤收益按一定比例用于土壤修復機制。嚴防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下鄉。啟動省級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積極爭取納入國家試點范圍。
(八)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方式。探索建立農業資源有效保護、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創建農業綠色生產試驗示范區。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推廣“生態養殖+沼氣+綠色種植”“林—草(沼)—畜(禽)”、林下種養殖等循環發展模式和技術。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制定實施“一控兩減三基本”年度方案,開展化肥農藥“兩減量”活動,推進單質化肥和化學農藥產業轉型升級,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種植業有機肥替代化肥計劃,強化廢舊地膜、秸稈、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加快建設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體系。深入開展國家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和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建設,擴大畜禽糞污綜合利用試點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