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進山地農業現代化,打造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強省
(九)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切實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確保糧食和肉類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抓好水稻生產,積極發展馬鈴薯、紅薯、高粱、薏仁、蕎麥等,促進糧食產業提質增效。多措并舉抓好油料、蔬菜等其他重要農產品的生產供給。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抓好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穩定和強化種糧農民補貼,讓種糧有合理收益。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落實產糧大縣支持政策。繼續對產糧大縣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實施保險支持,取消產糧大縣三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保費縣級補貼。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開展節約糧食行動,減少生產、流通、加工、存儲、消費環節糧食損耗浪費。
(十)做大做強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突出市場導向、政府引導,圍繞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調整優化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健全產業鏈條,提高特色優勢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高規模化水平,聚焦優勢產業、優勢單品、優勢區域,通過集中化服務,建設一批相對集中連片的特色產業生產基地。提高標準化水平,分產業、全鏈條制修訂一批生產標準、加工標準、流通標準和質量安全標準,按照標準組織農業生產加工,保障農產品質量。提高品牌化水平,發揮生態優勢,加大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等認證推廣力度,培育打造一批農產品品牌。因地制宜發展烤煙、花卉苗木等產業。
(十一)積極發展生態畜牧業。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系,保護生豬基礎產能,大力發展牛羊,優化發展家禽,促進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鞏固生豬生產恢復成果,深入實施“大場帶小場”行動,加快65個省級生豬重點項目和“三個100萬”生豬項目產能釋放。聚焦構建全產業鏈生態體系,推廣“分戶飼養、集中育肥、培育品牌、統一營銷”發展模式,建設一批示范縣和示范鄉,立足擴群增量加強規上企業培育,以降成本促進標準化科學化養殖,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牽引作用,努力打造貴州黃牛、貴州山羊品牌。調優生態家禽產業結構,補齊種源供給、精深加工等關鍵環節短板。繼續實施奶業振興行動。發展生態漁業,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
(十二)加快發展林業產業和林下經濟。優化林業產業布局,發揮林業經濟功能,重點打造以人工商品林為主的用材林基地和以油茶、竹、花椒、皂角、桑等為主的特色經濟林基地。用好地方公益林和商品林地,積極發展林藥、林菌等林下經濟。發展木竹材、食用藥用林產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林產品品牌,提升林產品附加值。推動森林生態旅游、森林運動健身和森林康養產業提質升級,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森林旅游和康養基地。
(十三)實施現代種業提升行動。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開展種質資源調查收集,建設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和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統籌布局種質資源圃(場、區),收集保護瀕危種質資源。扶持優勢種業企業做大做強,促進育繁推一體化發展。實施地方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建立牛、羊等畜禽遺傳資源核心育種場。推進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完善綜合服務平臺,為農作物育種提供物質保障。推動國家級區域性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建設一批特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和畜禽良種保種場、擴繁場。加快新品種推廣應用,建立新品種展示推廣基地。
(十四)嚴格耕地保護與建設。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科學劃定各類空間管控邊界,嚴格土地用途管制。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禁違規占用耕地,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深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行動。堅決防止耕地“非糧化”,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產,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糧油、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明確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不同的管制目標和管制強度,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由單一財政投入向多元投入轉變,2021年建設250萬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標準農田。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增加的耕地作為占補平衡補充耕地指標在省域內調劑,所得收益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健全耕地數量和質量監測監管機制,加強耕地保護督察和執法監督,開展“十三五”時期市(州)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
(十五)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抓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圍繞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在良種、良法、良技等重大問題上,開展關鍵技術研究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示范。抓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以公益性服務機構為主體、多種成分共同參與、相互補充的現代農技服務體系。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組織技術推廣“百人團”,解決好先進技術落地“最后一公里”和人才不足等問題。推進專職服務農業的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廣以增加勞動和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機制。提高農機裝備自主研發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發制造,研制和推廣小型智能化、多功能、組合式農機裝備,開展土地宜機化改造,加大購置補貼力度。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統籌推進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建設,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完善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網絡,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范能力。
(十六)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依托鄉村生態、民族文化、農業特色產業等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把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域,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加快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建設一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打造農業現代化和鄉村產業興旺的示范樣板。建設一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科技示范園區。積極爭取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形成梯次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格局。抓好反映全產業鏈價值的農業及相關產業統計核算。
(十七)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圍繞特色農業資源,優化加工業布局,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業附加值。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的企業和具有精深加工潛力的單品,集中力量重點打造,培育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公用品牌、企業品牌。拓展農產品初加工,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產地初加工,提高質量效益。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引導大型農業企業加快生物、工程、環保、信息等技術集成應用,實現多次增值。推進綜合利用加工,鼓勵農業企業推進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2025年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70%左右。
(十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藥化肥減量“零增長”行動,打擊違法違規使用禁限用藥物和非法添加物、農藥獸藥殘留超標等行為,推廣生物農藥、天敵等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健全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和農膜、農藥包裝物回收行動,研發推廣可降解農膜。爭取建設一批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縣。推進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嚴格落實長江流域十年禁漁令,做好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推進漁政執法能力建設。推進石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強化河湖長制,實行林長制。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
(十九)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培育壯大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引進一批農業龍頭企業。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提供專業化的專項服務和全產業鏈的綜合服務。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壯大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建立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戶加入合作社。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加大省市縣三級示范創建力度,2025年培育發展省級家庭農場示范場3000家以上。引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經營主體在流轉土地時,遵循規模適度、期限合理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