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期間,正是水果消費的高峰季。今年的春節,注定讓水果行業相關從業者難忘。疫情發生后,各地水果種植戶和企業面臨運輸和銷售難題,果子運不出、賣不掉,不少種植戶遭受重創。同時,水果產業一些原有的問題更加突出。
形勢嚴峻,面對困難,水果行業相關從業者有怎樣的探索?這其中又暴露出水果產業哪些短板?近日,本報記者進行了追蹤采訪。
供應鏈危機,多方增援急救戰
3月1日,在位于彭州市濛陽鎮的四川雨潤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來自省內外的水果運輸車往來不息。產自省內的春見、不知火、草莓,來自省外的砂糖橘、芒果,這些當季熱銷的水果在交易中心匯集、分散。
而在不久前,由于疫情影響,交易中心水果日均交易量比往年同期大大降低。成都濛陽農副產品綜合批發交易市場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黨永斌告訴記者,從今年1月26日開始,交易中心的水果交易量持續走低,“從900噸到800噸再到700噸,低迷的交易量持續了整整一周。”現在,隨著疫情緩解,消費市場恢復,每天水果交易量可達5000噸到6000噸。
四川雨潤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的數據背后,是無數個面對果子掛在枝頭,無處可銷的水果種植戶。與之而來的,是一場種植戶、經銷商、政府多方參與的“急救”戰。
2月28日,四川農村日報搭建農產品對接平臺“川農易索”小程序正式上線,各地水果種植戶紛紛上傳了求購信息。“2萬斤德昌大五星枇杷求購,很多都爛在地里了!”“我家10畝黃果柑,產量6萬斤,3月正當上市,急需促銷!”
搭建農產品對接平臺,是各地降低疫情影響的做法之一。而在線下,疫情倒逼種植戶主動與消費者對接,打通市場。
“往年春節期間是農場消費旺季,但今年特殊,疫情發生后,客戶希望我們能配送到家。”3月2日,成都天府綠康農場負責人底成兵告訴記者,從1月27日開始,農場全部轉為微信訂單,線下配送模式。“每天能配送草莓800斤左右,雖然與往年的銷量相差不大,但是價格每斤下降了20元。”底成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