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入冬以來多雨雪,有些地方甚至創造了新的降水氣象紀錄,各地土壤墑情普遍較好。瑞雪兆豐年,預示今年農業可能是個好年景。但疫情卻給春播春種制造了前所未遇的困難。借助大數據我們發現,這些困難正像春天的冰河,一點一點地在消融。
大數據里看變化
說瑞雪兆豐年,一點不假。從中國農科院通過遙感技術剛剛繪制的地圖可以看出,全國6個冬小麥主產區目前的長勢喜人,大面積的綠色表示與去年同期“長勢持平”,比例達到了約75%;紅色部分則是好于去年,占比接近15%。就是說,大約90%的冬小麥長勢與去年持平,甚至好于去年。要知道,去年可是一個創記錄的豐收年。
天幫忙還得人努力,眼下及時做好冬小麥田間管理,以及春季作物的春播春種是關鍵。
那么問題就來了。今年春播的糧食面積大約9億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然而受疫情影響,種子、化肥、農機、 農藥等農資的到位情況并不理想。從農業農村部統計的數據圖來看,農資生產企業的開工率距離完全生產還有不小距離。
不過,數據拆解來看,心里就會踏實不少,南方農資企業的開工率普遍較高。以農藥生產企業為例,開工率較高的在廣西、上海、海南、湖南等省區市,其中廣西已經超過了90%。這就能順應農時,解決先開始春播春種的南方地區的需求。而處在備耕階段的北方地區,將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農資生產和運輸的恢復,需求也會逐步得到解決。
根據中央氣象臺預測,2月下旬至4月中下旬,除了東北的小部分區域外,全國都將陸續進入春播期。可以看到,春耕與防疫在時間上高度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