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強化政策保障和體制機制創新
(三十一)健全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機制。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壓實地方政府投入責任。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將符合條件的鄉村振興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范圍。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基金。健全政府投資與金融、社會投入聯動機制,鼓勵將符合條件的項目打捆打包按規定由市場主體實施,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按市場化原則更多投向農業農村。用好再貸款再貼現、差別化存款準備金、差異化金融監管和考核評估等政策,推動金融機構增加鄉村振興相關領域貸款投放,重點保障糧食安全信貸資金需求。引導信貸擔保業務向農業農村領域傾斜,發揮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作用。加強農業信用信息共享。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支農作用,優化“保險+期貨”。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化險,推動村鎮銀行結構性重組。鼓勵發展漁業保險。
(三十二)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組織引導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社會工作、精神文明建設等領域人才到基層一線服務,支持培養本土急需緊缺人才。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開展農村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提高培訓實效。大力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完善城市專業技術人才定期服務鄉村激勵機制,對長期服務鄉村的在職務晉升、職稱評定方面予以適當傾斜。引導城市專業技術人員入鄉兼職兼薪和離崗創業。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返鄉回鄉下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繼續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項目、教師“優師計劃”、“特崗計劃”、“國培計劃”,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實施鄉村振興巾幗行動、青年人才開發行動。
(三十三)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統籌縣域城鄉規劃建設,推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加強中心鎮市政、服務設施建設。深入推進縣域農民工市民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同常住人口掛鉤、由常住地供給機制。做好農民工金融服務工作。梯度配置縣鄉村公共資源,發展城鄉學校共同體、緊密型醫療衛生共同體、養老服務聯合體,推動縣域供電、供氣、電信、郵政等普遍服務類設施城鄉統籌建設和管護,有條件的地區推動市政管網、鄉村微管網等往戶延伸。扎實開展鄉村振興示范創建。
辦好農村的事,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把“三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抓緊抓好,不斷提高“三農”工作水平。加強工作作風建設,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多到基層、多接地氣,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強化系統觀念,統籌解決好“三農”工作中兩難、多難問題,把握好工作時度效。深化糾治鄉村振興中的各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切實減輕基層迎評送檢、填表報數、過度留痕等負擔,推動基層把主要精力放在謀發展、抓治理和為農民群眾辦實事上。全面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堅持五級書記抓,統籌開展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考核評估,將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情況作為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強鄉村振興統計監測。制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做好整體謀劃和系統安排,同現有規劃相銜接,分階段扎實穩步推進。
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踔厲奮發、埋頭苦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