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力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提升鄉村產業層次水平
一是創新推進主體融合。支持發展行政區域范圍內“政產學研推用銀”多主體參與、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力強的大型產業化聯合體,構建政府引導、農民主體、企業引領、科研協同、金融助力的發展格局。積極發展以產業園區為單元,園區內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民合作社和農戶分工明確、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中型產業化聯合體。鼓勵發展以龍頭企業為引領,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采取訂單生產、股份合作的小型產業化聯合體。2020年,扶持并推介一批主導產業突出、原料基地共建、資源要素共享、聯農帶農緊密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二是務實推進業態融合。跨界配置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深度交叉融合,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以加工流通帶動業態融合,引導各地發展中央廚房、直供直銷、會員農業等業態。以功能拓展帶動業態融合,促進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服務等現代產業高位嫁接、交叉重組、滲透融合,積極發展創意農業、親子體驗、功能農業等業態。以信息技術帶動業態融合,促進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生物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融合,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信任農業、認養農業、可視農業等業態。2020年,推介一批農村產業融合模式創新、聯結機制創建、業態類型創造典型案例。
三是搭建產業融合載體。推進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企業集中,建設產業集聚區。建設農業產業強鎮。依托鎮域資源優勢,聚集資源要素,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建設一批基礎條件好、主導產業突出、帶動效果顯著的農業產業強鎮,培育鄉村產業“增長極”。完善農業產業強鎮考核監督辦法,認定一批成效顯著的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鄉村產業集群。以資源集聚區和物流節點為重點,促進產業前延后伸、橫向配套、上承市場、下接要素,構建緊密關聯、高度依存的全產業鏈,培育生產、加工、流通、物流、體驗、品牌、電商于一體的產業集群,打造鄉村產業發展高地。2020年,認定一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二、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夯實鄉村產業發展基礎
一是積極發展農產品初加工。鼓勵和支持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保鮮、儲藏、分級、包裝等設施建設,促進農產品順利進入終端市場和后續加工環節。在此基礎上,發展糧變粉、豆變芽、肉變腸、奶變酪、菜變肴、果變汁等初級加工產品,提升農產品品質,滿足鄉鎮居民消費需要,把就業崗位更多留在鄉村,把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2020年,舉辦全國茶葉加工職業技能大賽,認定一批制茶大師。
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優化產能布局,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和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在農畜產品優勢區,建立標準化原料基地,打造“第一車間”“原料車間”和“糧食車間”,優化加工產能。支持技術創新,突破技術瓶頸,研發推廣一批有知識產權的加工關鍵技術裝備,研制一批智能控制等產加工設備。加強標準制定,制修訂一批農產品加工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提升加工深度,引導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和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增加精深加工產品種類和產品附加值,推動加工企業由小變大、加工程度由初變深、加工產品由粗變精。2020年,發布農產品加工業100強企業。
三是推進副產物綜合利用。按照集約節約、環境友好、綠色發展要求,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副產物循環高值梯次利用。推行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環的綠色生產方式,推進“生產-加工-產品-資源”循環發展。加快副產物綜合利用的技術創新,開發新能源、新材料、新產品等,實現資源多次增值、節能減排。2020年,推介一批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典型案例。
四是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要求,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園區。支持河南駐馬店、黑龍江肇東建設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引導地方建設一批區域性農產品加工園,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農產品加工園體系,構筑鄉村產業“新高地”。2020年,建設并推薦一批產值超10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