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對于中國人來說,豬肉價格都是中國人最關心的話題,為什么這樣子呢?這就是和中國人的飲食構成有著非常明顯的邏輯關系。
雖然早在中國的遠古時期,就已經成為六畜,在中國的歷史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豬肉的消費一直在中國并沒有占據主要的地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豬的養殖技術不夠成熟,在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豬肉的腥膻味相對比較重。這也導致豬肉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是屬于一個價格非常低,但是消費人數相對比較少的肉食品種。特別在宋代的時候,羊肉依然是中國人消費的主流,豬肉在中國人肉食消費當中是相對比較少的,包括我們看蘇東坡所推出的東坡肉,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豬肉的價格比較低,消費的人數比較少,所以他才能夠在黃州被貶期間可以吃到這么便宜的肉類。
但是進入了明清之后,中國的養豬技術開始逐漸成熟,豬肉消費開始快速上漲。在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我們可以看到,以豬肉為原材料的菜品已經超過了以牛羊肉為原材料的菜品數量,可見豬肉在中國消費中的重要作用。
而進入了現代之后,我們看到豬肉在中國人的飲食消費中作用的日益提升。在國家制定CPI等核心關鍵指標的時候,豬肉是CPI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于我們在最近幾年看到,只要豬肉價格出現大規模上漲,CPI必然隨之出現大規模波動,它在CPI中的占比和重要意義,已經成為足以撼動中國物價的一個重要風向標。
而從去年開始的非洲豬瘟,對整個中國的生豬養殖產業而言,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整個中國的生豬養殖甚至于說不少地區都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地區性問題。其實我們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這是地區性問題和我們長期以來的生豬養殖有著非常重要的邏輯關系,我們長期采用的是小生產的方式,本身生產的流程較為傳統,而整個的生產技術應用率也比較低,整個市場不規范的現象是比較明顯的,而現在面對著如此大的變革,一方面其實是呼吁要增加生豬的存欄量,但另外一方面則是要想方設法提升專業化和技術化的水平,讓從前的小生產變成真正的大生產,只有大生產的模式才有可能更好的推動豬肉價格,走向一個更加平民化的狀態。根據啟信寶的數據顯示,中國最有名的生豬企業就是之前被新聞反復報道的雛鷹農牧,這家在河南的公司是中國上市公司當中與豬肉關系最密切的,但是這樣的公司在中國還是相對比較少,也難以形成絕對的大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