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癥狀
自然感染潛伏期5~9天,往往更短,臨床實驗感染則為2~5天,發病時體溫升高至41度 ,約持續四天,直到死前四十八小時,體溫始下降為其特征,同時臨床癥狀直到體溫下降才顯示出來,故與豬瘟體溫升高時癥狀出現不同,最初三至四日發熱期間,豬只之食欲,顯出極度脆弱,豬只躺在舍角,強迫趕起要它走動,則顯示出極度累弱,尤其後肢更甚,脈搏動快,咳嗽,呼吸快約三分之一,顯呼吸困難,漿液或粘液膿性結膜炎,有些毒株會引起帶血之下痢,嘔吐,血液變化似豬瘟,從三至五個病例中,顯示有50%之白血球數減少現象,淋巴球也同樣減少,體溫升高時發生白血球性貧血,至第四日白血球數便降至40%才不下降,未成熟中性球數增加也可觀察到,往往發熱後第七天死亡,或癥狀出現僅一、二天便死亡。
非洲豬瘟病理變化
在耳、鼻、腋下、鶥腹、會陰、尾、腳無毛部分呈界線明顯的紫色斑,耳朵紫斑部分常腫脹,中心深暗色分散性出血,邊緣褪色,尤其在腿及腹壁皮膚肉眼可見到。顯微鏡所見,于真皮內小血管,尤其在乳頭狀真皮呈嚴重的充血和肉眼可見的紫色斑,血管內發生纖維性血栓,血管周圍有許多之嗜酸球,耳朵紫斑部分上皮之基層組織內,可見到血管血栓性小壞死現象,切開胸腹腔、心包、胸膜、腹膜上有許多澄清、黃或帶血色液體,尤其在腹部內臟或腸系膜上表部分,小血管受到影響更甚,于內臟漿液膜可見到棕色轉變成淺紅色之瘀斑,即所謂的麩斑(Bran Flecks),尤其于小腸更多,直腸壁深處有暗色出血現象,腎臟有彌漫性出血情形,胸膜下水腫特別明顯,及心包出血。
(一)在淋巴節有豬瘟罕見的某種程度之出血現象,上表或切面似血腫之結節較淋巴節多。
(二)腺臟腫大,髓質腫脹區呈深紫黑色,切面突起,淋巴濾胞小而少,有7%豬脾臟發生小而暗紅色突起三角形栓塞情形。
(三)循環系統:心包液特別多,少數病例中呈混濁且含有纖維蛋白,但多數心包下及次心內膜充血。
(四)呼吸系統:喉、會厭有瘀斑充血及擴散性出血,比豬瘟更甚,瘀斑有發生於氣管前三分之一處,鏡檢下,腸有充血而沒有出血病灶,肺泡則呈現出血現象,淋巴球呈破裂。
(五)肝:肉眼檢查顯正常,充血暗色或斑點大多異常,近膽部分組織有充血及水腫現象,小葉間結締組織有淋巴細胞、漿細胞(Plasma Cell)及間質細胞浸潤,同時淋巴球之核破裂為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