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至22日,畜禽健康環境與福利化養殖國際研討會在中國畜牧科技城——重慶榮昌縣舉行,來自12個國家的180余名專家學者以“畜牧現代化與生態文明”為主題,就中國“動物福利”意識的普及與技術推廣進行了學術探討和交流。重慶市畜牧科學院院長劉作華研究員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就動物福利問題及社會化效益研究進行了介紹。
作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從事畜牧科學歷史最悠久的科研機構,重慶市畜牧科學院關注動物福利改善這一課題由來已久,其研究認為改善動物福利具有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重要意義。2011年,由重慶市畜牧科學院倡議,來自6個國家的11個研發機構在榮昌組建了“動物環境與福利國際研究中心”。該中心總部便設在重慶市畜牧科學院,致力于加強動物生產環境和動物福利的研究,推動全球食品動物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中國的規模化養殖程度已到了亟需進行動物福利健康養殖的時候,但受傳統養殖觀念影響,這一養殖方式進展緩慢。”劉作華說,當下,人們既需要吃得好,也要吃得安全,福利化健康養殖可降低動物生病率和死亡率,減少動物用藥,降低甚至消除使用肉蛋奶等動物性食品帶來的危險。
“很多企業認為動物福利是一項需要高成本、高投入的工程,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劉作華告訴記者。在過去幾年中,作為畜牧研究機構負責人,劉作華主導的團隊在中國西部農村地區進行了多個“動物福利”實驗項目,以實證的方式為這一領域未來在中國的實踐進行廣泛、深入的論證。
劉作華坦言,實驗團隊遇到的最大的阻礙就是傳統養殖觀念根深蒂固,認為動物福利會影響企業受益。然而他的實驗結構表明,在豬進行福利養殖后會減少其生病率和死亡率,而且會提高母豬的生產率,帶來的長遠經濟效益很可觀。
根據重慶市畜牧科學院進行的專項試驗,完全按照福利化養殖400頭豬,從人力投入上看只需要2人即可,而按照傳統養殖方式則需要8人,一年僅人工費一項便可節約20多萬元人民幣,由于采取了更加尊重動物習性的喂養管理方法,母豬的配種率顯著提高,在試驗中每年多產近百頭豬,出欄率明顯提高,這也直接影響到所必須的資金投入的回收速度,資金回報率也因此而提高,項目的商業性特點非常明顯。
無論是傳統養殖方式還是福利化健康養殖方式,隨著規模化養殖程度提升,養殖產業人才需求不斷增加是不爭的事實。據重慶畜牧科學院調查顯示,在2010年時川渝地區畜牧產業低端人才缺口已達3萬人,低端崗位需求量會隨著規模化養殖的提高而增加。劉作華透露,該院正籌劃建設重慶畜牧職業技術學院,培養實用性技術人才,以農村青年、鄉鎮企業人員、農民進城務工人員、養殖企業基層科技管理者等為培養對象,立足川渝向全國服務。(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