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農業教育培育職業農民
農業人才不足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據統計,目前全國已有兩億多名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務工,不少農村的村莊成了“空心村”,留下一群老人、婦女和孩子留守在農村(俗稱“389961”部隊),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對農業人才的需要。目前整個社會相當關注“三農”問題,有人提出了“今后誰來種地,誰來建設新農村”等尖銳的問題。筆者認為,解決“三農”問題要靠科技,但更要靠教育,特別是農業教育。
據了解,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特別指出要“振興發展農業教育”,要“加快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要“大力培訓農村實用人才”,要加快培育村干部、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到村任職大學生等農村發展帶頭人及農民植保員、防疫員、水利員、信息員、沼氣工等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以及種植養殖大戶、農機大戶、經紀人等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而現代農業在推進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也需要大量與此相適應的高、中等農業、職業技術人才及不斷提高農業農村勞動者素質。
因此,筆者認為振興發展農業教育,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當務之急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也是解決“三農”問題和提高農業農村勞動者素質的重要手段。筆者經過實地調查,并結合當前農業農村社會發展現狀進行系統研究,就當前農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發展的方向進行了理性的思考,形成了粗淺體會,以饗讀者。
四大問題迫切需要發展農業教育
就當今農業發展方向而言,農業教育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培養高、中、初農業和職業人才;二是出科研成果和推廣農業技術;三是提高農業、農村勞動者素質。農業教育單位主要是指培養本專科、研究生、博士生的農業、林業、牧業和涉農專業院校,農業高、中、初職業院校,農業成人教育或稱農業繼續教育的院校。就當今農業教育的發展現狀而言,主要存在四大問題。
一是地位較低。這有歷史原因,由于長期城鄉二元經濟導致城鄉差別甚大,發展經濟社會的主要資源重點用于城市,農業成為弱勢產業,農村成為薄弱地區。也有人們的傳統觀念所致,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民以食為天,是人人皆知的真理。但由于城鄉差別大,產生了輕視農業不愿到農村工作的現象。還有宣傳導向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原因,如好端端的浙江農大、廣西農大為何要合并到綜合大學里去?許多辦得很好的農業中專學校為何要合并到非農學校去?合并后的農業教育不是發展了,而是大大削弱了,這說明農業教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二是條件較差。主要表現在農業教育觀念和政策措施不到位,農業、農職院校特別是全國200多所農業中專、2000多所農業職業高中辦學條件較差。農業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和職業技術人才。但目前有許多農職院校硬件和軟件,特別是教學實驗、生產實踐、社會實踐、創業基地建設的設備條件和師資力量不能滿足培養合格和高質量人才的需求。
三是體制不順。現在只有黑龍江省等極少數地區的農業部門主管農業院校,全國大部分省區的農業教育已與農業部門在體制上脫鉤,以致造成培養人才和使用人才不能緊密結合,削弱了農業部門對農業教育的指導和支持。
四是農業人才“招不來、下不去、留不住”。農業人才長期存在“招不來、下不去、留不住”的問題仍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招不來”主要是指農業、職業院校不能真正招到學農、愛農、務農的生源和優秀高、初中畢業生。“下不去”是學農的畢業生改行較為普遍,造成教育資源和人才的浪費。“留不住”是指高、中等農業院校畢業生(包括村官)真正到農村就業的少,缺乏解決他們后顧之憂的配套政策。
八大對策探索發展農業教育新路徑
“三農”問題已經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已列入重中之重,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農民問題,其實質是農業人才和農業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因此,振興發展農業教育應成為解決“三農”問題和各類教育工作的重點工作。筆者針對上述提出的四大問題,提出了八條相應對策:
一是繼續貫徹1992年國務院下發的國發[1992]11號文件“國務院關于積極實行農科教結合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通知”,此文是提出發展農業教育的有力政策,農科教結合指導小組應針對農業教育存在的問題,組織進行調研,制定振興發展農業教育的政策和措施。
農博要聞推薦大閘蟹防偽標識登海先鋒嘉年華
夏糧總產上萬噸 收購市場冷清
發改委:堅決杜絕“打白條”現象
發改委:異地高考等問題都要逐步解決
農業部:上半年農產品總體安全 畜禽99
示范區引領現代農業發展走上快車道
農業部副部長:我國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二是中央和地方新聞單位大力宣傳對“三農”人才的急需,鼓勵農業院校、城市人才到農村去,投入到推進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中去,發光發熱、建功立業,樹立使命感、責任感和光榮感。
三是著力推進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四種成功模式。
“村村大學生計劃”模式。目前還有黑龍江省等一些農業院校仍在實施“村村大學生計劃”。即從農村招收相當于高中文化程度的實踐農民,單獨考試免費入學,完成兩年學業返回原地就業、創業或擔任村官。
“農民大學生”培養模式。浙江省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從2009年起,實施以培養本鄉本土新型職業農民為目標的“農民大學生”培養工程,首屆60名學員已順利完成學業,取得大專文憑和職業資格證書。
“在大學開展創業班培訓”模式。中國農民大學曾在西南大學榮昌校區等七所院校開展大學生創業班培訓,效果顯著,成為該校的一個亮點,深受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的歡迎。
“大學生村官班”模式。河南農大從2008年開始首創大學生村官班。在三年級全校進行自愿報名,編入村官班,安排到村進行一年的實訓鍛煉,培養有理論知識、有實踐能力的新型大學生職業農民,在農村當村官或創業。
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對農業教育的各類院校、職業學校的教學實踐基地、創業實訓基地加大投入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五是實行農業院校和非農院校涉農專業的免費入學等助學獎勵政策。實施農業院校接收高中優秀保送生和定向招生,聯合培養能“下得去、留得住”的大學生。
六是切實解決大學生到農村工作的崗位和后顧之憂。建議適當增加農技推廣服務等方面的事業編制;對大學生到農村就業當村官達五年以上,有業績并受當地歡迎的,擬享受公務員相應的待遇,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使其在農村發揮更大的作用。
七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需要行業和企業的支持。全國農業教育擬實行教育部門統管、農業部門主管、農科教結合多方聯合管理體制,同時創建各省、市、區以農業大學為龍頭,高、中級職業院校為主體,縣(市)農職校為基礎上下聯動的農業教育新體系,發揮資源優勢,整合教育資源,發揮農業教育的最大效益。
八是創建中國特色的“三級綠色證書”制度,培養造就農業農村高、中、初三個層次合格的新型職業農民。孫翔
(作者系農業部原教育司副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