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子攀分兩批銷售,他把綠色青蛙賣回湖南,把黑褐色的青蛙拿到當地的批發市場,一斤賣到了25元。他純賺了5萬元錢。
賺到錢的羅子攀心里踏實了,也有了更大的動力。
看到青蛙不僅被羅子攀養起來了,還賺到了錢,當地一些農戶主動找上門提出要跟著他養青蛙。羅子攀成立了合作社,農戶從他這里買蛙苗,他毫無保留的將自己掌握的養殖技術傾囊相授,農戶的青蛙如果銷售不出去,羅子攀也會回收。羅子攀將自己和農戶的青蛙拉到距離溧陽100多公里的常州的一家批發市場進行銷售。
2015年,入行養蛙兩年時間,羅子攀就純賺了100萬元。跟著羅子攀養青蛙的農戶達到了80多戶。
有很多和羅子攀一樣的小微創業者剛入行的時候了解不多,也沒有多少能量可以去影響和改變市場的規則。要想生存下去,就要依著規則來變。掌握青蛙變色的訣竅,就是羅子攀順應市場規則作出的改變。經過這件事,羅子攀發現了“變”帶來的好處。緊接著,一個市場行情的重大變化降臨,羅子攀又要做出改變。
不過這次,他開始不走尋常路了。
利用大數據整合市場資源
2016年8月中旬,又到了青蛙集中上市的時候,那年養殖戶養的特別多,羅子攀和農戶們的商品青蛙一共有100萬斤,市場供大于求,導致青蛙市場價暴跌。
周邊的養殖場,基本都是把青蛙拉到常州的批發市場銷售,青蛙價格從高峰期的30多元一斤降到了12元一斤,這個價格養殖戶幾乎沒有利潤。
在這樣的行情下,羅子攀卻又投資六七十萬元,擴建了100多畝養殖場,他這是要做什么呢?
大家都覺得他是有錢沒地方花,在大家的質疑聲中,羅子攀的養殖場擴建好了。可沒過多久,大家發現養殖場里沒有了羅子攀的影子。大家都覺得他是養青蛙賠了,要跑路。
一個多月后,羅子攀回來了。原來他是外出考察了。
青蛙價格下跌以后,羅子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當地批發市場不能消化這么多的青蛙,他就想能不能尋找別的出路。想來想去,那能不能從常州走出去,把青蛙賣到外省呢?可自己身在溧陽,怎么能掌握全國各地的市場信息呢?
羅子攀養上青蛙之后,加入了一個青蛙養殖交流群,群里都是全國各地養殖青蛙的人。因為都是養殖戶,都知道創業不易,大家交流的時候就都真誠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就是在與他們的交流中,羅子攀發現了一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