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養豬很智能?
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秦英林認為,模式的背后實際是資源的整合,大規模生產朝著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還可以與人工智能結合。
可能將來,一個人能養幾萬頭豬,而且是跨界的人,不是養豬的專業的人。學計算機、算法、電器控制的人,都可以從事到養豬生產中來,這樣勞動效率會更高,豬的健康管理會上升到更高的級別。
養豬行業的痛點是什么?
痛點還是技術,技術的背后是人才。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秦英林期望通過人才推動技術、推動管理,用人工智能、機械,來代替人工勞動。
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傅衍看來,中國的養豬跟國外最大的差別,就是國外是流程化管理,有一系列的標準化流程,養豬誰養都一樣。而在中國養豬,如果養豬經驗多的師傅走掉了,可能就養不好了。
鐵騎力士集團豬業事業部總裁李宗均認為,養豬行業的痛點是,價值觀要能夠跟得上時代。現在是智能化的豬場,養殖工人大部分是大學生,90后、00后都來豬場養豬了。
中國的生豬養殖行業未來會是啥樣?
鐵騎力士集團豬業事業部總裁李宗均認為,由企業化來主導產業鏈的運作,是食品安全最好的保障方式。從養殖、屠宰到食品加工,區域內可能朝著一體化發展。
天邦食品有限公司副總裁傅衍認為,從目前中國的發展來看,可能更多的是從養殖往屠宰走,在一個小范圍內,從飼料、育種、擴繁、養殖到屠宰,甚至加工,都在一個相對可控的一個范圍內,畢竟養豬的目的是為了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