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加快農業轉型升級
按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著力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整體質量和效率,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第一節 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
以全國主體功能區劃確定的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立足各地農業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構建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化生產格局,打造農業優化發展區和農業現代化先行區。東北地區重點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依托“大糧倉”打造糧肉奶綜合供應基地。華北地區著力穩定糧油和蔬菜、畜產品生產保障能力,發展節水型農業。長江中下游地區切實穩定糧油生產能力,優化水網地帶生豬養殖布局,大力發展名優水產品生產。華南地區加快發展現代畜禽水產和特色園藝產品,發展具有出口優勢的水產品養殖。西北、西南地區和北方農牧交錯區加快調整產品結構,限制資源消耗大的產業規模,壯大區域特色產業。青海、西藏等生態脆弱區域堅持保護優先、限制開發,發展高原特色農牧業。
第二節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加快發展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牧漁結合的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統籌調整種植業生產結構,穩定水稻、小麥生產,有序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進一步擴大大豆生產規模,鞏固主產區棉油糖膠生產,確保一定的自給水平。大力發展優質飼料牧草,合理利用退耕地、南方草山草坡和冬閑田拓展飼草發展空間。推進畜牧業區域布局調整,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促進養殖廢棄物就近資源化利用。優化畜牧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做大做強民族奶業。加強漁港經濟區建設,推進漁港漁區振興。合理確定內陸水域養殖規模,發展集約化、工廠化水產養殖和深遠海養殖,降低江河湖泊和近海漁業捕撈強度,規范有序發展遠洋漁業。
第三節 壯大特色優勢產業
以各地資源稟賦和獨特的歷史文化為基礎,有序開發優勢特色資源,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創建特色鮮明、優勢集聚、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支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倉儲物流基地,完善科技支撐體系、品牌與市場營銷體系、質量控制體系,建立利益聯結緊密的建設運行機制,形成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按照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目標,支持建立生產精細化管理與產品品質控制體系,采用國際通行的良好農業規范,塑造現代頂級農產品品牌。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培育農業產業強鎮,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
第四節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加快完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監管體系,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分級及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完善農獸藥殘留限量標準體系,推進農產品生產投入品使用規范化。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實施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實現全國動植物檢疫防疫聯防聯控。完善農產品認證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系統,著力提高基層監管能力。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強化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質量安全意識。建立農資和農產品生產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對失信市場主體開展聯合懲戒。
第五節 培育提升農業品牌
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加快形成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大宗農產品品牌、特色農產品品牌為核心的農業品牌格局。推進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建設,擦亮老品牌,塑強新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努力打造一批國際知名的農業品牌和國際品牌展會。做好品牌宣傳推介,借助農產品博覽會、展銷會等渠道,充分利用電商、“互聯網+”等新興手段,加強品牌市場營銷。加強農產品商標及地理標志商標的注冊和保護,構建我國農產品品牌保護體系,打擊各種冒用、濫用公用品牌行為,建立區域公用品牌的授權使用機制以及品牌危機預警、風險規避和緊急事件應對機制。
第六節 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
建立健全農產品貿易政策體系。實施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提升行動,擴大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積極參與全球糧農治理。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積極支持有條件的農業企業走出去。建立農業對外合作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和信用評價體系。放寬農業外資準入,促進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