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都市燈光亮起,車如水,馬如龍。此時,惠州市淡水大亞灣西區的塘布村,萬籟寂靜。去年才從武漢大學畢業的戴維,靜靜地守著承包來的400畝果園和養雞場。
夜幕降臨,都市燈光亮起,車如水,馬如龍。此時,惠州市淡水大亞灣西區的塘布村,萬籟俱寂。去年才從武漢大學畢業的戴維,靜靜地守著承包來的400畝果園和養雞場。
他很少看電視,晚上多是看書,倦了就關燈早睡,次日6時起床,查看雞舍;8時喂雞,給雞換水。接著上午打理果園,下午清理雞糞……
這是逆城市化群體的縮影。在經歷長期的城市化大發展后,與戴維一樣,不少人悄然回歸農業,他們通過租賃、承包等方式,集約農業發展用地,探索創新經營方式,追求生態綠色安全農產品,他們被稱為“新農人”。
近日,南方日報記者與廣東鄉村網記者聯合采訪,探尋隱身“荒郊野外”的廣州、惠州、梅州等地的新農人。記者采訪獲悉,提高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越來越受關注,在依托農業的基礎上,生態農莊、休閑農業旅游等產業鏈在不斷向縱深發展,新農人給農村帶來了活力。
●文/圖:南方日報記者 湯凱鋒 張婧
實習生 崔嘉琪 黃詩然 楊潔 發自惠州梅州 策劃統籌 張蜀梅
逐漸壯大的新農人群體
截至今年6月,我國有家庭農場87.7萬個,有專業合作社73萬戶。雖然該統計沒有新農人群體的具體數量,但折射出新農人這個群體不斷壯大的趨勢
天未亮,小草帽農場的公雞就開始打鳴,喚醒農場的主人。“小草帽”是戴維的外號,今年24歲的他,在“新農人”群體里,算是為數不多的年輕人代表。
去年上半年,戴維還是武漢大學醫藥學專業一名即將畢業的學生,在同學們紛紛忙著求職、考研、出國的時候,戴維卻選擇了一條鮮有人走的路——養殖。
“也許是性格原因,有意選擇了一個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戴維說,他喜愛自然的田園生活,從大二起,他對農業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跑到華中農業大學“偷師”,學習研究農業知識。
去年畢業時,戴維向家里提出“養雞”的想法,得到了父母支持。一家三口來到人口大量外出的塘布村,租下400畝果園,養殖3000多只雞。
與小草帽農場相距不遠,在惠州市惠陽區秋長鎮周田村,四季分享農場的主人翁張和平,已經從農15年。1986年畢業于東北大學計算機系的他,曾做過機關公務員,也曾在深圳“下海”經商,生意最紅火時,身家達數千萬元。
1998年,張和平突然想開農莊,便到田間地頭走訪。“不走不知道,一走嚇一跳!”他發現,農民們早已習慣了噴灑DDT等農藥殺蟲,還用洗衣粉澆菜,他的岳母甚至還“提點”他:“用洗衣粉澆的菜不但長得綠油油的,還不長蟲!”
“很多農民完全顛覆了傳統的種植方法,竟然還不知道會對人體產生毒害,無知無畏的種植。”張和平決定棄商從農,摸索有機農業。
事實上,近年來,屢屢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刺痛著公眾的神經,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綠色安全食品的呼聲越來越高,不少人因此投身農業領域。
“那時看著各種有關食品安全的報道,心想如果有一塊地種菜就好了。”2010年,作為一家城市家居策劃工作室“老板”的楊山,決定離開繁華的都市,與妻子來到廣州市郊的長洲島上發展綠色農業。
如今,從漁珠碼頭乘船不用5分鐘,便可到達長洲島,島上已有十幾畝楊桃,和一片沒有用過農藥的菜園,每年,不少人前來認領菜地,體驗農耕。尤其是楊桃成熟的季節,登島游客絡繹不絕。
據各地農業部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新農人這個群體正在不斷壯大,在農村人口大量外出,農村不少土地拋荒的背景下,新農人的出現,使農業朝著規模化集約化的承包經營發展慢慢成為現實。
據農業部門官方披露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我國有家庭農場87.7萬個,有專業合作社73萬戶,數據的口徑是僅統計了擁有農村戶籍的人興辦的家庭農場,城鎮居民通過種種方式來農村興辦的家庭農場未包括在內。雖然沒有統計新農人群體的具體數量,但折射出新農人這個群體不斷壯大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