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大型招聘會上,記者遇到了拿著一摞簡歷愁眉不展的周寧,當記者上前問其有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時,她搖搖頭說:“本來看上一家不錯的企業,但是又是要進行性格測試……”她說從求職開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招聘的第一關設置了性格測試,動輒就是上百道題目,每次她都覺得頭暈,“根本不是測試,而是碰運氣,每次我都要想想怎么回答結果才是好的”,她說自己為此在宿舍專門研究過很多測試題,但是層出不窮的題海還是讓她“防不勝防”,年前好幾次機會都因為測試結果顯示“不合適”她應聘的工作而錯過了。
記者在招聘現場看到,周寧“相中”的企業在收到簡歷并且初步達成意向時,都會讓求職者做一份答卷,以“了解應聘者的性格傾向與職業發展特點”,題目近150道。“題太多,我都暈了。”一位海洋大學的學生感嘆道,同時他還對其中的封閉式選擇題表示了質疑:“A、B、C都不符合我,可又沒其他選項。隨便圈一個,怎么能代表真實結果呢?如果就這樣被淘汰有點冤枉。”
記者在現場采訪了解到,幾乎所有應聘者都對性格測試的目的非常清楚,就是想尋找符合本企業文化的員工。因而,當遭遇幾次測試失敗后,許多人便投其所好,“偽裝”為更貼近職位氣質的“自己”。對此,一些招聘單位的負責人提醒:測試場上或許能蒙混過關,但真正邁入職場就得實戰。若的確性格不符,謀求職業發展將很困難。中國海洋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的王老師認為,對于性格測試過度抱怨或迎合都沒有必要。求職者心平氣和,最自然的狀態才能測出最真實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