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段上:忌途徑單一,宜內外互補
案例:欣然對實習有一個偏執的認識,她認為只有走出校門到企業、公司去才是“正宗”的實習,其他的如校內課余時間的勤工儉學,學校、班級組織的各種活動等,她認為是不足一試,故學校組織的一切活動她都拒絕參加,這種固執偏見一直持續到大四。畢業后,那些在學生會、班級里擔任過職務的同學,在競聘管理崗位時就比其他沒有擔任職務的同學成功率高,這種現實讓在求職時吃了不少苦頭的欣然懊悔不已。
點評:其實,實習的種類多種多樣。到企業、公司實習當然正規一些、條件好一些;但課余時間的勤工儉學、寒暑假做家教以及在學校、班級謀個一官半職,同樣可以積累寶貴的工作經驗。所以,條條道路通羅馬,校外的實習固然精彩,但校內的實習同樣重要。況且校內的實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不經意間就能收獲實踐經驗。所以,把校內校外實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實習時間更充裕些,比單一的局限于一種范圍的實習效果自然會更好一些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校大學生應當這樣積累工作經驗:
一是認識要超前。在校生要認識到單有理論知識沒有實踐經驗,將來走向社會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可,F在不少用人單位明確表示不招剛畢業的大學生,確實有他們的理由。企業要招的人是不通過培訓招進來就能立即上崗的人,然而這卻是很多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軟肋”。如果在校生一畢業就想得到社會企業的認可,找到一個好工作,在校期間盡可能多地積累工作經驗十分必要。
二是目標要明確。在校生積累工作經驗有以下途徑:其一是利用寒暑假到企業、社會實習,如從大一就開始,平均拿三年的寒暑假計算,大概有9個月的時間;其二是臨近畢業的這一年實習;其三是課余時間的勤工儉學,這段時間不好計算,但伸縮性很大,如果利用得好,產生的實踐效果一定很明顯!
三是手段要各異。在校生要根據自己所學專業或畢業后打算從事哪些職業來確定實習的內容,不能毫無目的的“撿到籃里就是菜”,這樣的實踐對將來的就業幫助就不會很大。如師范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家教類的勤工儉學,可以一舉兩得。
四是主次要分清。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這是一位偉人說的話。在校生千萬不能本末倒置,因實習而影響專業學習,這樣就會得不償失,撿了芝麻丟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