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英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所研究員說:“農業的規模經營,在我們國家已經是不可扼制的一個趨勢。依照一家種幾畝地,這種農業長期看,還是要被規模經營取代掉。對國家糧食增產都有好處,對土地的利用率的提高都有好處。最大的啟示就是尊重市場,要尊重農民的意愿,只要這個過程沒有強制,農民方面愿意,政府方面能提供服務,投資者愿意,我們就讓他發展。”
二、
盡管凌繼河的種糧計劃在剛開始的時候處處碰壁,但是憑著他的決心和韌性,2009年他終于通過與一家家的土地承包農戶簽訂流轉合同的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再將成片的耕地交給種糧能手承包耕種。為了便于管理和對外協調,2010年凌繼河和他的合伙人專門成立了一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他們原來聘請的100多個種糧農民同時成為公司員工,拿工資還拿獎金。這聽來是件不錯的事情,但很快凌繼河就遇到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凌繼河遇到的第一道難題是在承包流轉土地的第一年,當時正值收割晾曬稻谷的關鍵時期,有一天,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 凌繼河說:“每一個村的道上都曬谷子,基本上那個院子里面,包括那個村上的院子里面全都是曬滿了谷子。應該有40多萬斤谷子。”凌繼河的女兒說:“然后他們就,所有男的都趕緊起來,就說要去把稻谷收起來。然后我就站在窗臺上看他們,我一女孩子也幫不到什么的,就在那里,當時覺得他們都好辛苦好辛苦的。”老天爺給的下馬威讓凌繼河認識到規模化必須和機械化、專業化緊密相連,第二年他公司投資近三百萬元購買了糧食烘干機。但就在凌繼河種糧的第一年,他又遇到一個難題:即使有農業機械設備,有時也無法使用。凌繼河說:“有些是兩分三分,田埂太小,我們沒有辦法機械化操作。所以我把這個打掉,就給他定了一個樁。這里定一個樁,那里弄一個樁,到以后如果他不讓(流轉承包)種了,我就把這個(地)給他恢復,必須要,也證明了。 這個樁從這里過來,那邊每一個路都給它打了一個樁,在土底下。”
每克服一個困難,每想出一個對策,凌繼河就積累了一次經驗,公司就這樣 不斷改進完善。凌繼河他們從土壤的規整維護、種子的培育篩選到肥料搭配等,都有一整套嚴格的科學化管理。原來,凌繼河承包土地的第一年,每天起早貪黑,不辭辛苦,最后算下來只賺了一萬七千多塊錢。2012年凌繼河下大決心,引進國外現代農業公司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從土壤培育、種子栽培、防治病蟲害技術,到經營管理流程,都有一整套的解決方案。左鶴江西安義縣供銷社生產資料部經理說:“我們還要增加一些新肥,一些那個像那個硫酸鋅這些東西,因為水稻對這個鋅的需求比較大。”據左鶴介紹,按照現代農業專業化、標準化的統一要求,每隔一段時間,專業人員就會到田里對土壤進行土質測量,缺什么就施什么肥;糧食種子都要經專門的試驗田培育;分階段進行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專業化、標準化的種植方法,也讓種地農民打開了眼界。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整套科學管理、9個月的辛勤勞動,2012年凌繼河終于贏來水稻的豐收。凌繼河說,雖然賺了200來萬元,但相對他的幾千萬的投入和急需的流動資金,這點錢無異與杯水車薪。但是按照當初的承諾,超產部分根據數量按相應的金額進行獎勵,凌繼河應該在年底發給種糧戶們140多萬元的獎勵。盡管稻谷的市場價格比去年低, 本可以等到價格起來后再賣,但是他一咬牙賣了稻谷,趕在年會上發給了大伙兒這個大紅包。
140多萬的獎金, 點燃了更多人的熱情,當初堅決不愿意參與的村民胡大哥 ,找到凌繼河,要把自己所有的土地都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