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應屆畢業生看來,如果把一場面試變成一次關于合作的談判,那么成功率會高很多,因為合作談判的對手少,雙方平等,機會多很多。而要實現這個目的,就必須進入“社交式求職”通道。90后廣州大學生們開始嘗試這條通道,微博、網站、日常的活動、親朋好友的資源,成為開掘通道的利器。
“和老板平等對話”
張明(化名)在廣州一家大專院校讀會計專業,明年畢業。在畢業季到來之時,他已順利敲定了入職的單位。
張明是堅定的“社交式求職”擁護者。非重點院校的背景早早就讓張明感到求職困境。“你如果按傳統的方式來找工作,大專學生面臨的挑戰會更難。”怎么辦?早在大一,張明的爸爸教他:“把將來的面試官變成你的合作伙伴。”
這個要求一開始被視為“不可能”。想法新銳的張爸爸在張明大一下學期就讓他到朋友的小公司實習。“沒有實習津貼,就是貼發票,貼得我手軟。”張明說,不過他還是按爸爸說的,每天都學習業務,記下業務筆記。
大二開始,有一定知識積累的張明在自己的微博、網絡上大量添加會計公司、審計公司老板、高管們為“好友”。一開始沒什么人回應他,但其不斷地發出行業信息并針對國家、國際上一些會計行業新聞做粗淺的點評。在一年多的時間內,他對會計行業的認識越發深刻,也認識了一些行內的朋友,其中包括部門主管、公司高管。
“到了大三,我對廣州會計公司的運作、競爭情況,甚至對國內會計公司的前景,都有一點點發言權啦。”張明說,這得益于行業朋友的指點和信息透露。“每個行業的從業人員,特別是高級管理人員,都有把公司和行業做大的夢想,他們會看得很遠。如果一個大學生也看得比較遠的話,他們會比較欣賞。”
張明說,自己是真心熱愛這個行當,和大家交流也沒什么太功利的目的。不過讓他驚奇的是,幾乎從大三起,他就不再擔心就業的問題了。“我很有信心,至少能找到月薪2000元以上的工作。”他說,這個目標雖然不是很厲害,不過對他來說,這算是合理的。
今年10月,經一位微博好友、廣州某會計公司總經理助理推薦,張明去了該公司面試。他就好像和“行業好友”聊天一樣,平等地和公司高管暢談自己的想法,談到了對會計公司開拓培訓業務的思路,還說起行業內一些赫赫有名的人。公司很快與張明簽了約,并且開出了2500元的月薪。
“一個不錯的開始!”張明自我評價道。
打開通道的工具可以變幻無窮
在“社交式求職”的理論中,畢業生可避免在求職中戰戰兢兢、“看人臉色”,也可回避公司和面試官的苛刻提問。更重要的是,面試官或許在幾十人甚至更大的數量中挑選一個人,而“社交式求職”就好像你去談一個項目一樣,行還是不行,都有一定的勝算。但要打通這條通道,畢業生們需要更長時間的準備和努力。
打開“社交式求職”通道的工具其實可以變幻無窮。今年畢業的暨南大學金融系畢業生陳先生回顧去年求職過程總結出一條經驗:要做專業的事。
去年今日,陳先生在某銀行支行實習。中午午睡時間,他走出實習的銀行,坐公交車來到淘金路。這條100多米的路段,密集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十幾家金融機構,匯聚了目前國內金融行業機構的翹楚。陳先生一家一家地走訪,“我對前臺客戶經理說,想了解銀行理財產品的模式和銷售情況。”在一個月的實習時間里,陳先生總共走訪了14家銀行機構,和幾位理財經理成了朋友,他們很樂意向我介紹自家產品的特點。在求職季到來時,陳先生已形成一份厚厚的《廣州淘金路銀行簇群理財產品營銷概況》調研報告。
這份報告成了殺手锏。車輪戰式的面試中,面試官們對這份學生自己調研的報告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最后,陳先生成功收到“四大銀行”中三家銀行的錄用通知。
“這沒什么不好意思的”
在美國,有專門的社交求職網站,據統計,有接近三成的美國90后大學生計劃通過這些網站找工作。在社交求職網站中,用戶的個人主頁設置里有教育背景、工作經歷的詳細信息,用戶在填寫資料時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行業和小組,網站會不斷發布不同的行業消息、招聘信息等等。用戶也可以在上面呼喚業內的資深人士,表達自己的想法。
社交求職網站與傳統求職網站最大的不同是,畢業生可以加入相關領域的“群”,參加話題的研討,如果理論水平高,或者經歷等引起招聘人員興趣的話,工作就會找上門。另外,也可以和行業資深人士進行交流。
除了像張明通過微博等互動工具“找朋友”、像陳先生深入調研外,接受采訪的廣州大學生們也總結了諸如聽講座、參加行業活動、向其他名校同專業的同學好友求援等方式。由于學校背景差異和途徑差異等原因,不少學生正在努力通過社交來消除求職路上的一些絆腳石。
“比如有些大企業,只會把招聘啟事發到重點學校。怎么辦?我建議可在微博上聯系一些名校里與你同專業的同學,請他們幫忙留意,看到招聘啟事就拍下來發給你。”張明說,“這沒什么不好意思的,好工作從來就是要自己去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