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校園里,專業的冷、熱從來都是一個熱門話題。而隨著高校專業選擇日益自由,大學專業的冷熱溫差正呈現加速擴大的趨勢。
“趨熱避冷”是很多大學生及其父母的思維定式。銀行業、IT業等熱門行業往往意味著高收入、高福利和長遠的發展,而農林牧漁業、傳統制造業等行業卻總給人收入低、工作枯燥的印象。
大學校園流行這樣的 順口溜:“一流學生學財經,二流學生學計算機,三流學生學工科。”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數據顯示,全球近40%的雇主難以在市場上找到合適人才填補空缺,最缺的是工程師和技術人員。
專家表示,市場瞬息萬變,冷門、熱門也在不停變化,想從事熱門職業,關鍵要有前瞻性,以成長性強的職業作為自己的目標。
哲學冷 量身定制式教學
在浙江大學的學校論壇,“哲學三巨頭”是一個響亮的專屬名詞。“哲學三巨頭”是指浙江大學2011屆哲學系的三名畢業生。今年,浙江大學5000多名本科畢業生中,出自哲學系的只有3人,僅為往年的1/10。
一個系只有3名畢業生,讓原本被社會稱為冷門專業的哲學系,顯得更加“寒意瑟瑟”。隨著大學生擇業觀日趨功利化,以哲學為代表的人文社科類學科被稱為“冷門專業”,學生數量一直有限。
“雖然只有3名生源,我們絲毫沒有忽視教學質量,學校幾十名老師對3名學生實施精心教學,用時髦的話說是量身定制、個性化培養!闭憬髮W招生辦主任夏標泉說。
量身定制式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三名學生今年畢業后,1人保送本校哲學系碩博連讀,另2人被保送至其他高校就讀哲學系碩士研究生。
藝考熱 就業市場供大于求
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近年來,浙江的“藝考熱”愈演愈烈。中國美術學院招生辦主任李都金教授介紹,2010年,計劃招生1600人,報考人數卻超過6萬,錄取率不到3%。
據了解,藝考從2000年左右開始變“火”,在浙江,2007、2008年達到高峰。據了解,目前一些綜合性大學的藝術類專業招生規模已經趨于穩定,盡管如此,2011年,浙江省生源藝術類考生人數仍超過3萬。
“我們學校現在有16個專業,由于報名火爆,大多數專業的入取率為40比1,個別專業達到了100比1。”李都金教授分析,這樣就形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現象,“報名藝考要理性”。
另外,由于藝術類專業收費平均比其他專業高一倍,一些院校為了創收盲目擴招,師資等教學資源跟不上,培養過程“偷工減料”,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藝術類學生的就業難。
《2011大學生就業報告暨2011年就業藍皮書》指出,2010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后失業率最高的專業為美術學(15.6%),其次為音樂學(15%)。這兩個“看上去很美”的專業,近年來都供大于求。
觀點
冷門專業暗藏“黃金職業”
據分析,功利主義的泛濫,影響了專業取向,專業的冷熱現象才會愈演愈烈。很多時候,興趣服從就業,學生和家長最終把“選票”投給金融、建筑等熱門專業。
在本地一家招聘網站的調查問卷顯示,對于“目前您最看好的就業專業類別是什么?”的問題中,電子信息類的比例最高,是18%;其次是藝術類16%;營銷管理類14%;物流類9%;媒體信息類和生物技術類都是8%;法律類、汽車類、現代醫藥類和環境能源類都是6%;新材料類4%。
然而,熱門專業≠熱門行業≠熱門職業。據《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動畫專業名列本科就業紅牌警告專業之一。受調查企業表示,動漫產業人才缺口很大,可動畫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在動手能力上往往不能勝任。
夏標泉建議,學生在選擇專業時,盡量選擇有發展潛力的專業,不要拼命追逐那些已經炙手可熱的行業。成長性強的專業應具備兩個條件。其一,在市場上,與該專業相關的人才供不應求;其二,提供相關職位的企業,發展態勢大多蒸蒸日上。
“具備這兩個條件的職業,即使是當下的冷門專業也會需要大量從業人員,呈現出求賢若渴之勢,很可能是下一個熱門!毕臉巳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