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從在江西南昌召開的全國無公害農產品暨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座談會上獲悉,“十二五”期末,我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面積要達到全國產地總面積的60%,產品數量達到7萬個,產品總量占其商品量的40%左右,獲證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力爭新登記農產品地理標志1000件,初步建立起農產品地理標志可追溯制度和長效監管機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業水平和對等保護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加快推動工作機構向地縣兩級延伸,分層次開展檢查員和內檢員培訓,打造一支技術過硬、數量充足的無公害農產品專業技術隊伍,把整個工作系統練就成“體系健全、職能充實、業務精通、運轉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生力軍。
會議認為,“十一五”期間,我國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機構緊緊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重點,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目標,以樹立國家安全農產品標志公信力為核心,堅持以政府推動為主導,堅持與產業發展相融合,堅持改革創新與優化機制并舉、數量與質量并重,扎實推進各項工作,使無公害農產品已成為我國安全優質農產品的主導品牌,農產品地理標志成為區域經濟發展頗具潛力的新增長點。截至“十一五”末,我國共認定產地58968個,其中種植業產地36251個,面積5194萬公頃,占全國耕地面積的40%(按總面積1.3億公頃計算);畜牧業產地16097個,規模540928萬頭(只、羽);漁業產地6620個,養殖面積299萬公頃。有效無公害農產品56532個,產品總量達2.76億噸,認證農產品約占同類農產品商品總量的30%。農業部已對外公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606個,其中535個獲得農業部審核批準,予以登記頒證。無公害農產品年度抽檢合格率平均達到98%以上;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2009、2010連續兩年監測合格率均為100%。
會議指出,“十二五”時期,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將同步推進,農產品消費需求將持續增長、結構加快升級,為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發展既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又提出了嚴峻挑戰。整個工作系統必須抓住有利時機,改革創新、開拓進取,狠抓落實,強力推進我國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發展。
會議強調,“十二五”時期,發展無公害農產品要緊緊圍繞農業不斷增效、農村加快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中心任務,堅持保障消費安全、滿足公眾消費,堅持充分發揮農業標準化引領、帶動、示范作用,推進方式要由政府順向推動向政府順向推動與逆向執法監管相結合轉變,工作內容要由單純的符合性評價向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監管的重要手段轉變,積極擴大總量規模,著力強化監督管理,全面提升品牌公信力,全力推進我國農產品安全生產和放心消費。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工作要以政府主導、協會運作、企業(農戶)參與為主流模式,采取公益性登記、政策性扶持、產業化發展、國際化對接的發展方式,挖掘、培育和發展獨具地域特色的傳統優勢農產品品牌,做強特色農業產業,促進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發展。
會議要求,今年要集中精力抓好五項工作,一是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突出抓好重點產品認證、復查換證和園藝場整體認證,跟進健全完善制度規范;二是重點從加快登記、確保質量、開展示范創建和加強合作交流和技術研究四個方面加快發展農產品地理標志;三是全面強化證后監管,在突出抓好產品質量監管和規范標志使用工作的同時,跟進做好應急預警工作;四是從加強工作隊伍建設和支撐體系建設兩個方面入手,健全體系、增強能力;五是通過積極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和強化工作宣傳和品牌打造,構建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