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條新聞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也引起了筆者的思考。《2010復旦就業行業報告》顯示,文科畢業生的職業選擇與專業相關性越來越低;江蘇省教育廳發布,該省首次出現畢業生學歷層次與就業率倒掛現象,學歷越高、就業率越低,博士生就業率最低。
兩條新聞說明了同一個問題:專業與就業之間存在著差距,這一差距并不是今年才存在,這是市場機制配置人力資源時不可避免的現象。政府、社會和教育行業如何認識這一差距,如何彌補這一差距,涉及專業、職業、就業和創業之間的關系。
以專業就業,還是以專業作為“敲門磚”實現就業,這既是個人的事情,也是教育部門需要面對的問題。在現代社會,一方面需要通才,需要超越專業的通用專業;另一方面,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各項事業更加專業化。也就是說,現代社會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越來越大的宏觀專業,二是越來越細的微觀專業,其基礎則是社會更加需要專業。面對實際就業中專業的作用正在弱化的現象,高校和大學生們應當如何應對?
對高等學校而言,能夠做的無非就是加強教育教學和管理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如何進行教育改革,什么才是高質量的教育,這需要站在社會轉型背景下進行深思。高等教育以學科專業設置為手段,為人類社會傳播知識,學生也就是知識的繼承人。在科學和學科名義下,脫離具體社會情境培養人才,盡管傳播的是人類最優秀的知識,所培養的學生卻往往具有大智慧而缺乏“小聰明”。然而,就業與創業首先需要的往往不僅是大智慧,也需要符合社會需求、另辟蹊徑的“小聰明”。科學崇拜的是真理,社會需要的是可行。這就要求高等學校圍繞社會需要設置專業。
對文科畢業生的職業選擇與專業相關性越來越低的現象,不必過于擔憂。人文社會科學本身就是關于社會的學問,洞明世事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因此,文科學校應該以各自專業為基礎,從不同的視角為社會培養通用型人才,歷練出超越本專業的通用專業,為社會整體進步提升教育層次,實現教育為社會奠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