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求職喜“大”厭“小”
“工資和福利待遇是一方面,但是除了這些,還必須看用人單位管理是不是正規、壽命會不會長久。那些規模大的單位,制度會相對健全,各種擔心自然就會小一些。”一位大四學生向記者透露自己的擇業標準。
在招聘會現場,記者發現大學生的這種求職觀念頗有市場,盡管各用人單位提供的工資待遇相差不多,普遍在2000元左右,并且給交“三險一金”或“五險一金”,但相比之下,依然出現了大公司受追捧、小企業遭冷遇的現象。譬如在海爾集團招聘臺前,自始至終都是人頭攢動,上午9點鐘,招聘會剛剛開始一個小時,就已有8人主動登記了求職信息。而個別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吸引力則相對較弱。
“國企”是用人單位引人籌碼
在這場人才大集上記者看到,每一家用人單位的招聘臺前,都懸掛著統一格式的招聘啟事,白紙黑字非常規范,而唯獨山東魯商集團的招聘啟事稍有不同,他們用紅色記號筆,將“國企”兩個大字寫在啟事中央,異常顯眼,其通過企業性質,來為自己增加籌碼的用意明了。
在向應聘者介紹企業情況時,這家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也反復強調,他們屬于“國企”這一與眾不同之處。也許正是被這一優勢所吸引,不少大學生在此駐足。而其所招聘的人員,無論工作內容還是相關待遇,其實也不過是“運營部經理”等與私企并無二致的普通崗位。
據悉,從1994年起,國家開始引導畢業生自主擇業。也就是從那時起,國企開始面向市場雙向選擇人才。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由于經營狀況不佳,加上民營企業發展帶來的就業吸引力,國企已較少有人問津。而近幾年來,隨著一些大型國企改革獲得成功,“國企熱”在畢業生中重新升溫,雖然不能與號稱“鐵飯碗”的公務員相媲美,但在一些大學生心中,國企依舊成了“穩定”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