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用幾年時間讓鄉村面貌有顯著變化——
鄉村建設行動成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重要抓手
作為“十四五”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去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的重大部署。這次中央一號文件在加快推進村莊規劃工作、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全面促進農村消費、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保障、深入推進農村改革等諸多方面提出一系列新舉措。
據記者了解,有關部門正在加快制定實施方案,突出重點、強化舉措,抓緊干起來,力爭用幾年時間讓鄉村面貌有一個顯著變化。其中,加快推進村莊規劃是一項重要內容。
唐仁健說,過去由于缺少村莊規劃的指引,不少地方村莊無序建設,有新房沒新村、有新村沒新貌。要優化村莊布局,到2021年基本完成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根據鄉村發展演變趨勢合理確定村莊分類,把看得準的、需要建設的村莊確定下來,先干起來。
他說,編制村莊建設規劃必須尊重現狀,在現有基礎上開展,不能都推倒重來,搞大拆大建。要加強村莊建筑風貌引導,不搞千村一面,注重保留鄉土味道,讓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要嚴格規范村莊撤并,不能超越發展階段,刮風搞運動。“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要尊重農民意愿,維護好農民權益,保持歷史耐心,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唐仁健強調。
現階段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大,這也是農民反映最強烈的民生痛點。因此,提升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是鄉村建設行動的又一項重要內容。
應當看到,這些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進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改善,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城鄉差距依然明顯。全國農村目前有5億多常住人口,他們享受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與縣域內城鎮居民有一定差距,農村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還存在不少短板弱項。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近一半的村莊內道路沒有實現硬化,30%以上的農戶還沒有使用衛生廁所,70%以上的農村生活污水尚未得到有效處理,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質量還有待提高。
在去年末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注重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中央一號文件圍繞建設更加宜居的現代鄉村,確定了一系列“大手筆”——
交通方面,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有序實施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加強農村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和村內主干道建設;
供水方面,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實施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和小型工程標準化改造,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8%;
用能方面,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加大農村電網建設力度,推進燃氣下鄉,發展農村生物質能源,加強煤炭清潔化利用;
通訊方面,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推動農村千兆光網、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加快建設農業農村遙感衛星等天基設施;
公共服務方面,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加強村級客運站點、文化體育、公共照明等服務設施建設;
人居環境方面,分類有序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因地制宜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
此外,文件在教育、醫療、就業、養老、消費等方面,也作出相應部署。
“振興鄉村,不能就鄉村論鄉村,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唐仁健說,要推動把縣域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布局,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權,分級分層解決不同問題,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實現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資源統籌配置。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光榮使命。只要我們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牢牢夯實大國根基,農村就必將是充滿希望的田野,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就必將呈現,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就必將在華夏大地壯麗展開!(刊于《瞭望》新聞周刊2021年第8期 記者 趙承 董峻 于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