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在涼山州的藍莓園里,繁忙一片。工人們正搶抓時間,采摘、裝貨、分包……這批藍莓比國內其它產區的早一個月成熟上市,他們希望將這些新鮮藍莓賣到全國各大城市。
目前,在省農科院科技扶貧者的科技幫扶下,涼山州藍莓產業從無到有,已發展成當地的一個特色產業,正悄然地改變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
自然資源獨特,科學規劃布局
涼山地處橫斷山脈核心區,山高坡陡,土地貧瘠。
董順文,是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專家。2015年,當他和同行的專家們一起走進涼山州,考察扶貧項目的時候,被這里的豐富多樣性地理條件吸引了。
省農科院的專家團隊經過仔細考察,發現涼山州境內,有著“僅次于成都平原的農業種植區”——灌溉面積接近79萬畝的安寧河谷、高海拔山區和金沙江流域。如此獨特的自然、氣候資源,外加光照充足,非常有利于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董順文認為,利用當地獨特的自然優勢、科技的支撐,有效的資金投入,發展特色生態高效農業產業,可以產出高質量農產品,獲得很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涼山州傳統產業主要以馬鈴薯、苦蕎麥、玉米為主,畝產值較低。依靠種植傳統產業,老百姓增收扶貧難度大。
有人曾經算過,涼山州馬鈴薯主產區農民種植收入占總收入的三成以上,戶均收入6000元以上。如果換為耐寒水果——藍莓等為主的小漿果產業,2-3年后畝產值能達好幾萬元。
而且利用涼山州的立體垂直地理條件、豐富的林下松針資源和泥炭土壤資源,可實現藍莓全年生產,這在其它地區都是無法比擬的。
2016年7月18日,以董順文研究員為首的省農科院扶貧專家團隊,帶著一份《以藍莓產業為依托的高原生態高效農業》科學考察書,來到了涼山州布拖縣,向縣委書記沙文建議重新科學規劃產業扶貧,以“傳統產業+特色高效農業產業”的布局,大力推進藍莓產業發展。
如今,涼山州已計劃在安寧河河谷流域(冕寧、西昌、德昌),打造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早熟特色果蔬產業,重點發展草莓、藍莓等小漿果產業;在高海拔地區(昭覺、布拖、越西、甘洛、冕寧、鹽源、會東)重點發展耐寒特色小漿果藍莓、樹莓、草莓、藍靛果、蘋果、梨等特色水果,實現全年不間斷藍莓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