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大的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新京報訊(記者曹雁南)又逢一年畢業季,就業成了學生與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中國農業大學官方就業統計表顯示,2018年,中國農業大學5144位畢業生中,僅有400余人畢業后直接從事農林牧漁業,而縱觀2017、2016、2015年,這一數據正在逐年顯著減少。中國農業大學的畢業生們畢業后都去了哪里?那些當年畢業后選擇農業的學生們如今境況如何?大學生畢業做職業農民有沒有明顯優勢?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對此進行了一個初步調查。
農大的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資料圖:中國農業大學。新京報記者王巍攝
央企與生態餐廳兩位室友的不同人生
于萌2011年從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專業畢業時,還不曾想過自己如今會成為一名建筑類央企總部的職員,專門負責外事服務相關的工作。現在每天和審批手續打交道的他,畢業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種子公司負責“十字花科和傘形科”新品種的生產與實驗。那時于萌的日常就是繞著全國跑,挑選地區安排對種子進行測驗,以判斷新種子是否有能力進入市場。
這份工作和于萌大學專業十足對口,但他只做了兩年。3000元月薪實在太低是一方面;頻繁在鄉村出差停留,讓于萌覺得自己每月近半的時間都處于信息閉塞狀態,這讓他很不習慣。
但真正讓他下決心轉行的,還是對農業類工作從業前景的擔憂。“我覺得這個行業很難實現普遍性的收入提升,即使增收也會少于其他行業,整體發展上對政策依賴性也太強。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感覺。”種種顧慮之下,于萌最終選擇了離開農業,經過幾番調整,他來到了現在的崗位上,“雖然專業荒廢了,但我不后悔我的選擇。“
而和于萌的大學室友,則選擇了一個截然不同的道路。李庶,2011年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農學系,這是他依著自己的興趣選擇的專業,也是如今“最慶幸的事兒”。畢業后李庶先去了中國農科院做了一名科研助理,但很快因為“研究理念不合”辭職。隨后的幾年里,他在有機農場里做過技術,在回龍觀開過饅頭點、蛋糕店,也辦過教育公司。而現在,李庶正和農友們合作,從全國各地的生態農場采購原材料進行面點加工,在順義有了家自己的小餐廳,專門售賣生態有機主食,并計劃在將來開墾屬于自己的種植地。
換了這么多職業,李庶終于在而立之年找到了自己人生最喜歡的事兒。“我一直就是想種地,從小就愛種花侍草。”現在,餐廳里不僅有很多城里人慕名開車找來,外賣方面也人氣十足。李庶平常活躍在順義,每周視情況而言“進城趕集”,參加不同的農產品集市,借機宣傳自己的餐廳,為將來發展尋找機會。
5144位畢業生“務農者”不到500人
當年班級里30位同學,李庶是畢業后唯一還在一線能接觸農業種植的。這樣的情況并不罕見,一位專門組織有機農業市集的專業人士就向記者感嘆過,這些年農大的學生畢業后從事農業的人太少了,她公司里各行各業轉型過來的人都有,但農業專業出身的只有一位。
從記者找到的中國農業大學就業生取向數據統計結果來看,至少就該校而言,從事農林牧漁業等一線農業工作的畢業生,正在逐年減少。
中國農業大學共設有18個學院,涉及農學、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醫學、哲學等9大學科門類。其中本科專業65個、雙學位專業10個、碩士點144個、博士點95個、博士后流動站15個。農業相關專業作為中國農業大學的主攻方向,其在課程設置上也是重中之重。以本科為例,記者在中國農業大學官網上找到了一份2013年招生專業名稱與課程方向表,其中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生物學院、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醫學院等專業設置全部屬于農業相關。水利與工程學院內也專門設有農業水利工程及農業環境建筑與能源工程專業。而經濟學院和人文發展學院內除了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等專業外,同時還設有農村區域發展和農林經濟管理(農業商務)專業。這一數據,或者可清晰表達,農業專業在中國農業大學的課程設置里比重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