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一)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特色農業,倡導“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積極發展果菜茶、食用菌、雜糧雜豆、薯類、中藥材、特色養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產業。支持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新發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鄉村手工業,大力挖掘農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健全特色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商標保護,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
(二)大力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支持主產區依托縣域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盡可能把產業鏈留在縣域,改變農村賣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支持發展適合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經營的農產品初加工,支持縣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農產品專業村鎮和加工強縣。統籌農產品產地、集散地、銷地批發市場建設,加強農產品物流骨干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聯合體,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健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三)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支持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等開展農技推廣、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充分發揮鄉村資源、生態和文化優勢,發展適應城鄉居民需要的休閑旅游、餐飲民宿、文化體驗、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等產業。加強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衛生、交通、信息、郵政等公共服務設施。
(四)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擴大農業物聯網示范應用。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加強國家數字農業農村系統建設。繼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依托“互聯網+”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五)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多渠道轉移就業和增收。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引導產業有序梯度轉移,支持適宜產業向小城鎮集聚發展,扶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鄉村企業,支持企業在鄉村興辦生產車間、就業基地,增加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崗位。穩定農民工就業,保障工資及時足額發放。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六)支持鄉村創新創業。鼓勵外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城市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新創業,支持建立多種形式的創業支撐服務平臺,完善鄉村創新創業支持服務體系。落實好減稅降費政策,鼓勵地方設立鄉村就業創業引導基金,加快解決用地、信貸等困難。加強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建設,支持創建一批返鄉創業園,支持發展小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