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
“有車有房,月薪過萬,是否非要辭職創業?
唐冬家人的態度,可以用三個反問來囊括:
在成都有車有房,月薪過萬,是否非要辭職創業?
在外企從事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內容,創業是否非得要選不相關的田園養殖?
連連虧損,農場方向不明,是否還有堅持下去的必要?
在唐冬妹妹看來,說起在城市里有個月薪上萬的工作,相信大多數人還是帶著幾份自豪的。在成都這樣的城市,有數不清的工作機會,也有更好的商業、醫療、教育資源。“對于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來說,什么最重要?除了家庭,肯定還有眼界。”唐冬的妹妹認為,年輕的時候肯定還是要待在一個大城市,它直接決定了你的氣度,待人接物,還有胸懷抱負。
妹妹的意見基本代表了家人的意見,但唐冬不完全贊同:難道只有在城市里才叫努力?我回鄉創業就不叫努力?
唐冬自己也強調,創業并非想象中那么簡單,即使自己做了充分準備,也付出了很多,克服了許多困難,但付出不一定有收獲,事情還是要比預期得殘酷得多,市場也更加殘酷。
“比如,我養的雞全程是生態養殖,但有些人就是不相信,這種不信任,是市場上的大環境。”唐冬說,當然,最重要的是,家人的不信任,讓自己一個人孤軍奮戰,即使忙得焦頭爛額,也感到深深的無力。
對于失敗,唐冬坦言并不后悔,他稱自己收獲很多,“人要是不在這個年紀有點沖勁,那一輩子還有多無趣”?
創業導師:
許多人都有田園創業夢需足夠準備
四川微牧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培寧是第一批成都科技創業導師。聽聞唐冬的故事后,李培寧認為,唐冬和他的家人都有原因。首先是對農業周期的長期性認識不足,許多人都有田園創業夢,但如何實現,需要有足夠的準備,比如養殖,需要系統規劃,以及技術和經驗。唐冬從化學專業到農業,跨行業創業,需要做更多準備。
李培寧說,此外,也有對市場估計不足的因素。要得到市場信任,除非是產品很好,但這個需要時間來積累,特別是開拓市場。并不是說老百姓不信任生態產品,而是對他的生態產品不信任,生態產品一般價格較高,別人為什么要為更高的價格買單?也需要說服工作。
家人的支持也特別重要。李培寧認為,開辦唐冬這樣的農場,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和資金準備,一兩年時間沒賺錢很正常,但家人不能以短時間沒賺錢就不支持。以我們為例,我們做了十年,前八年都是在沉淀,前年才開始有點微利。
就業部門:
鼓勵創業正研究如何減少創業風險
對于唐冬這樣的創業人物,眉山市就業局局長朱蜀驥在肯定其創業精神的同時,給出了三個關鍵詞:善待失敗,看清失敗,擔當失敗。
朱蜀驥說,在創業大軍中,像唐冬這樣的不在少數,社會應給予更多寬容,不能因為別人的選擇和創業失敗就看不起人;其次是家人的寬容,在創業過程中,很多人都是孤獨的,創業艱辛甚至不敢告訴家人,親人要給予更多關心和支持,才能為創業者帶來持續的動力。另一個寬容是創業團隊、創業個體,對自己要寬容,力求創業成功,也要有做好失敗的準備。
朱蜀驥的第二個觀點是認清失敗。他認為,隔行如隔山,一個人因為一時性起等原因,放棄自己的強項,選擇陌生行業創業,也許會成功。但涉入的行業如果不了解,就容易在競爭中落入下風,特別是周期長、風險高,回報率不是很高的產業,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所以先期調研很有必要。創業時,創業者要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前期調研?有沒有共同團隊?有沒有齊心協力的人與自己共同打造拳頭產品?
朱蜀驥說,在擔當失敗方面,這是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研究的一個課題。在鼓勵大家創業的同時,我們正在研究如何最大程度減少創業風險。如可不可以引入第三方機構?比如擔保公司、保險公司或者一些風投機構,先進行評估,然后進行資本注入,也是一種風險分攤。有了第三方進入,對創業的整個過程和風險能進行更好地監管,及時糾偏,把失敗風險降到更小,這是我們正在思考的內容和努力的方向。(唐冬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