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養豬業是一個風險極高的行業,疫病爆發、供求失衡、環保壓力……等等,如何在資本、技術、政策和消費這四種影響行業發展的力量中汲取發展的底氣和依據?或許,最靠譜、最簡單的還是技術力量。
資本、技術、環保和消費這四種力量正在顛覆我國傳統的養豬業。大變革時代,養殖從業者何去何從?
有人可以找大資本合作,例如加盟大集團或者讓大集團加盟你;有人可以借助政策的力量,例如獲取政府扶持;還有人可以順應消費的力量,例如養特色土豬。但是,在資本、技術、政策、消費這四種力量中,最靠譜的,最簡單的,還是技術力量。
養殖企業決定不了豬價等因素,但可以決定自己的豬養的好不好
2014年上半年的豬價“跌跌不休”。全國瘦肉型生豬均價從自2013年12月的15.7元/公斤下跌到4月中旬10.4元/公斤的價格,局部地區甚至跌至5元/斤,這個豬價是近四年來的最低點。
受此行情影響,抗市場風險能力最弱、產能至少占到一半以上的養豬散戶大量退出。
事實上,市場價格波動導致的產能淘汰緣于養豬產業結構自身調整的需要。近年來,我國養豬業正逐漸向規;、集約化方向發展,工廠化的養殖方式不僅能有效抗御來自豬價波動的市場風險;同時在適應環保政策等方面也有著散養戶無可比擬的優勢。
比如,在適應今年開始生效的環保政策上,作為全國禁養、限養措施實施最多的福建省,據有關經紀人反映,當地養豬戶比去年減少了三分之一,退出比例遠高于其它省份。
對于養豬企業來說,無法決定豬價、環保政策等外部因素,但可以決定自己的豬養的好不好。而豬養的好不好,直接決定于技術。
技術力量有效提高防病滅疫、養殖效率
當前我國養豬業每年由疫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 250 億元。
中國畜牧業協會副會長姚民仆曾指出,中國在生豬疫病的控制方面相當有問題,其實,參照 20 多年來生豬的市場價格,如果疫病控制得好,不應該會出現虧損。以能繁母豬的疫病風險為例,目前,中國平均斷奶仔豬數是 16 頭,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平均 20 幾頭的水平。產仔量低,加上育活率低,這使得養豬的成本大大增加?梢哉f,目前中國生豬養殖的疫病風險遠大于市場風險。
因此,我國養豬業想要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一定要樹立科學為本的養豬養殖和管理方式。
比如:我們如何構建強大的生產管理系統、技術支持系統、疾病防控系統、遺傳育種系統、人才培養系統、獸醫診斷系統等等。
為世界養豬業提供科學為本的解決方案——李曼中國養豬大會
雖然我國的生豬養殖業一直在不斷的發展、不斷的進步,但是依然存在技術力量不足,缺乏科學的養殖和經營管理,比如,生產中的飼養管理、豬種改良、豬病檢疫防治以及適時出欄等常常得不到保證,產品的生產及質量難以控制等等。因此,需要我們和西方發達國家、養豬強國系統地學習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