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是學生放假的日子,也是學生實習的高峰期,大量畜牧業學生走進用工單位實習,開始實質性接觸行業。實習的本來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注重實踐,從實踐中學習更多,實現產學對接。然而企業或者說是行業與學生的相互選擇作用已經超過了這個單純的目的。
一般情況下,學校會要求學生去基層,這時候學生的心態有三種,一是不喜歡這種環境的,但無奈必須得去;二是去看看畢業后將從事什么樣的工作;三是抱著學習心態去的。而實習后的結果一般會造成大量的學生逃離這個專業,畢業后愿意去基層的為數不多。新聞報道,畜牧專業出來的學生有90%都不愿意從事本行業。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就是現在的大學生都有很多選擇,他們沒有必要非得待在這個行業,他們有選擇行業的權力,不再是以前那種企業為尊的形勢。
那么,學生去基層實習是不是就是一個不英明的決定?答案不是。相反,這或許是一個好的事情,因為在實習的時候便可以知道自己適不適合或者愿不愿意從事本行業工作,而不必等到以后。
學校安排實習的目的,其實是想實現產學研對接,希望學生能從實踐中學到更多,然后更好為生產做研發。而企業的目的就是想吸引人才和選擇人才,實現產學對接,但是大學培養專業人才不是為企業培養工人,而是培養研究型人才,但是本科生一般研發能力不夠。而許多基層也不能提供本科生相應的機會,他們更多的想讓大學生成為基層專業型創新力量,讓高素質專業型人才服務于基層,把基層做起來,但是企業要穩定又不可能很快改變整個環境去適應現在畜牧業學生,不能很好的給學生一個平臺,因此,只能相互選擇,適合企業的才會選擇留下。我們很難講到底是大學的教育不符合行業的要求,還是行業企穩的步伐跟不上學校的教育。
另外,實習中其實有很多和正式工是不一樣的,不同的企業對待實習生千差萬別,有的企業就把學生當成免費的勞動力,所以學生在企業里面會比一般人都累,還有的企業則對學生很好,其他還有不管不顧的,這幾種情況其實都不利于留住人才,第一種會在學生還沒有畢業的時候就嚇跑一部分人,第二種則會讓工作后感到一種落差,第三種則會讓學生學不到什么知識。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企業在接收學生實習的時候是有一定的風險和管理麻煩。